经济学流派(二) 梦想免费午餐的供给学派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7-17 12:21 编辑梦想免费午餐的供给学派
撇下其他流派,先扒一扒供给学派,这样做是为了说明两个问题:
1,有茶友引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问,我国是否在资本放水?问题值得讨论,但不用关注《华尔街日报》这类外国财经媒体怎么说。历史上,《华尔街日报》因大肆宣扬供给学派而臭名昭著;现在,美国一季度GDP环比下降2.9%,他们自己一团糟却苦于没有救命稻草,无头苍蝇操哪门子别人的心,除非不安好心。
2,“安倍经济学”、现任总经理的“木子经济学”被媒体大肆炒作,这并非最近发明,里根总统任期内以供给学派为理论依据的经济政策就被讽刺为“里根经济学”,而在实践中表现得一塌糊涂后,供给学派被冠名“巫术经济学”Voodoo economics。所以,媒体经济学家爱怎么说是他们的事,忽视为好,讨论经济的媒体不看也罢。
PS:实在搞不懂什么叫“木子经济学”,有茶友知道吗?
供给学派的理论认为,减税能够提高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因此获得财政大丰收。其基本观点为“拉弗曲线”。
http://img227.poco.cn/mypoco/myphoto/20140717/03/17379687420140717030805076.jpg?300x266_120
拉弗曲线表明,政府每征收一美元的所得税收入,存在两种不同的税率(除了这条曲线上的唯一最佳点),一个高,一个低。当税率为零时,政府没有任何税收收入,当税率为100%时,所有的产出都被拿走,生产着没有任何动机去工作,政府也没有税收收入。产生最大税收收入的那个税率点就是唯一最佳点,生产者有足够的动力工作,政府因此得到最大收入,它应该在曲线的最右端,处于0%-100%之间,但并不一定是50%。如果略微向上移动曲线,最佳点对应的税率高于50%。当税率超过50%之后,税收的增加就变成负数;当税率接近100%的水平时,厂商的积极性下降,生产规模缩小,税收减少并趋于零。
在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看来,美国当时的税率变动略微超过了曲线上的最佳点,进一步提高税率,只会减少税收。相反,减税就会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和财政收入均会增加,而生产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会由于供给的增加而使通货膨胀压力减轻,并使财政预算赤字减少。
理论足够简单,半分钟就能理解,而且诱惑是如此之大,等于免费的午餐,即没有代价地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拉弗曲线一经面世,就俘获如果不是当时世界最有影响、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华尔街日报》新闻评论版的心。
当时主持《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的罗伯特·巴特利Robert Bartley没有经济学背景,只是因为前任约瑟夫·埃文斯Joseph Evans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才矮子里拔长子,从《华尔街日报》驻费城办事处撰稿人升任评论版主编,尽管多产,但并非十分出众。履新之后,罗伯特·巴特利雇佣了的朱迪·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作为主要社论的撰稿人。巴特利小心翼翼,万尼斯基狂妄自大,两人都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却都对华盛顿的政治舞台和它在国民经济上的影响感兴趣,可谓“相得益彰”。
万尼斯基来自赌城拉斯维加斯,为当地的一家报纸撰写有关娱乐业方面的文字,在来到《华尔街日报》前受雇于另一家道琼斯报纸《国家观察家报》,并在那时认识了拉弗。拉弗和万尼斯基一样,思维敏捷,谈吐机智且充满自信,两人一见如故。拉弗28岁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70年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政府的预算和管理部门,加上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和其他地方发表理论观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作为讲坛,拉弗的经济理论会在工商界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而万尼斯基扮演了一个关键推动者。起初,评论版的其他人对万尼斯基热衷于供给学派的观点极不理解,但万尼斯基坚持在《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发行量小但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刊登宣扬减税的文章,最引人注目的是发表在《公众利益》上的一篇长文,该报主编伊林·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撰稿,与万尼斯基一样,对经济学基本上是个外行,但也准备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万尼斯基的这篇文章引起了罗纳德·里根的注意,立即成为里根在1976年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大会上向福特总统挑战的武器。而里根曾是巴特利的通讯员(《华尔街日报》的通讯员)。在万尼斯基的策划下,里根选中了拉弗曲线。
与此同时,万尼斯基开始与来自纽约州的国会议员杰克·肯普Jack Kemp通信。在拉弗和万尼斯基的影响下,肯普接受了供给学派的观点,并在1975年聘请弗吉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作为自己的经济顾问。罗伯茨受拉弗的影响,也成为供给学派的重要推动者。
不久,肯普在政策演说中赞同拉弗减低税率的观点。1976年8月初,《华尔街日报》在一篇评论中强烈支持肯普减少部分工商税的建议,小心谨慎的巴特利从此对拉弗的观点深信不疑,并成为供给学派的“意见领袖”和推动者。股票交易所附近一间名为迈克尔1号Michael One的小餐馆被当作经济研讨会场所,拉弗、万尼斯基、巴特利等人的研讨产物后来成为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每天发行量接近200万份,读者几倍于发行量,其中包括华盛顿权力中心的高层人物,巴特利掌控下《华尔街日报》继续刊登自由撰稿人诸如拉弗和一些未署名评论者的稿件。
在这种密集的轰炸下,供给学派迎来了第一次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1978年10月,国会通过了由威斯康辛州众议员威廉·斯蒂格William Steiger提出的197亿美元减税案,将大公司的最高税率由48%削减为46%,将削减10%的投资税的范围扩展到许多新领域,新的个人所得税等级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但供给学派理论要成为华盛顿制定政策的基础,还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肯普出场了。早在1977年,肯普提出一个议案,减低30%的边际所得税率。这一议案必须要获得参议院的批准,恰好来自爱荷华州的参议员威廉·罗斯William Roth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建议。当1980年总统选举临近时,肯普力主总统候选人应该明确实行减税。肯普的议案被民主党占优势的众议院否决了,但里根已经在竞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角逐中承诺减税。肯普保证,一旦里根入主白宫,他将站在供给学派这一边。
1981年7月31日,供给学派经济学正式确立。这一天,国会递交给已是总统的里根一份为期5年减税、7490亿美元的计划,这份被称为“官方恢复税收行动”的法案要求,1981年10月1日个人所得税率减低5%,1982年7月1日再减低10%。这实际上是许诺,美国经济经过一个急剧下降的短期阵痛后,会更迅速地增长,并且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伴随较低的通胀和利率,而已经持续20年的预算赤字会很快消失。里根在1982年向国会提交的经济报告中宣称,1981年的降低个人所得税率的行动,为增进就业、扩大消费和储蓄、刺激投资奠定了基础。
但要实现这些承诺,整个经济必须采取三个反常的行动:
1,GDP必须以远比当时快得多的速度增长,即使美联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增量时也必须如此;
2,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控制通胀;
3,尽管国防开支大幅增加、税率分阶段下降,但财政预算必须趋于平衡。
里根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经济成绩单,1982-1990年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就业状况超过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失业率从11%降为略高于5%。这些成绩与其说归功于拉弗的供给学派经济学,不如说是经济周期自然发展的结果,严重的经济衰退预示着长期的经济高涨必然会随之而来,因为经济衰退使生产过剩得以消除,即高通胀、高利率必然使企业因为过度负债而破产。
如果供给学派的理论是有效的,降低边际税率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去工作,但在整个80年代,每周的工作平均时间在缩短,1979年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为35.7小时,而到1985年缩短为34.9小时,1989年进一步缩短为34.6小时。而且,这份成绩单并不出色,在1982-1989年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实施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3.7%,虽然看上去不错,但仍低于70年代的4.2%和60年代的4.1%;居民收入在80年代年均增长3.1%,而70年代为4.5%,60年代为4.4%。相反,在里根执政后期,每个工人的平均纳税负担更重,前期只需工作到每年的4月28日就能付清当年的税款,后期却要延迟到5月5日。
更为严重的是,供给学派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潜在增长为代价而取得的,造成的危害可能更难以消除,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1,预算赤字依旧庞大。在减税法案颁布5年之后,赤字大大超过里根经济学实施前1980年的740亿美元,最高一年达2210亿美元,只在1986年略少一些,致使联邦债务增长了1倍多,约为1.2万亿美元;
2, 国民储蓄下降到19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里根入主白宫时,储蓄率为7.5%,而到1982年下降为6.8%,1987年和1988年进一步下降到不足4%。
3,下降的储蓄水平反过来又限制了投资资本。在供给学派未产生政策影响之前的70年代,约有20%的储蓄投资于国债,用于弥补预算赤字,其余80%用于投资。而到里根两届总统任期之后的80年代,2/3的储蓄被用来弥补赤字,其余的1/3用于投资。另外,储蓄占GDP的比重从70年代的10%下降为5%。
4,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国外流入的资金虽然有利于防止投资进一步下降,但也带来了利息支出的增加,利息支出在80年代达到GDP的2.9%,而在70年代为1.5%,60年代仅为1.2%。
供给学派的政策催生了持续的巨额赤字,导致潜在经济产出水平的下降,在里根回到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享受阳光的时候,继任总统乔治·布什却不得不一脸愁云面对急剧下降的经济和难以摆脱的大量债务。
而供给学派的风云人物拉弗和万尼斯基吃到了午餐,他们将减税获利的假设具体化,设计出计算机预测模型为一些公司提供咨询。拉弗的咨询公司A.B.拉弗伙伴公司有150个客户,每年有250万美元的收入,万尼斯基离开《华尔街日报》后负责另一家咨询公司,为75个客户提供咨询,每年得到50万美元的收入。
时至今日,对供给学派的盖棺论定为:“一些毫无意义的概念,通过媒体和一小群倡导者的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而没有《华尔街日报》评论版,就没有供给经济学派,所以警惕似是而非的媒体经济学为妙。
起的早的鸟儿有沙发,哈哈哈! 减税的本质应该减低底层的税,到最后成了减低富有阶层的税,当然本末倒置了! tnq 发表于 2014-7-17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减税的本质应该减低底层的税,到最后成了减低富有阶层的税,当然本末倒置了!
本意是通过减税刺激投资,从而做大税基,理论上对,现实却不是这么回事。
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降低投资所得税,巴菲特的缴税率比他拿薪水的秘书都低,能不受富人欢迎嘛。 问个纸上谈兵的问题:你认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应该怎么做比较恰当呢? 谢大师兄科普。
媒体一脑袋浆糊,自己不研究,跟在西方屁股后闻臭,以财经为最。西方财经类媒体说句梦话,中国经济多云,国内马上疯传,打雷了,下雨了。。。国外要唱衰中国,好理解,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内跟着瞎起哄,唯恐天下不乱,NC。
全球经济不景气下,各路媒体经济学家又该粉墨登场,拿中国的GDP说事了,却会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下行视而不见。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7-17 23:38 编辑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7 13: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个纸上谈兵的问题:你认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应该怎么做比较恰当呢?
照搬我国现在的经济对策,依葫芦画瓢地答,loy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1,我国,财政补贴民生——美国,降低个人所得税,鼓励民众消费 ;
2,我国,控制货币投放规模,也就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有步骤地杀产能——美国,企业破产;
3,我国,开拓市场,与相关国家签自由贸易协议——美国,开拓海外市场,中美关系升温;
4,我国,控制三公消费——美国,收紧政府开支。
但肯定有一段时间过紧日子。 天山来客 发表于 2014-7-17 18: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大师兄科普。
媒体一脑袋浆糊,自己不研究,跟在西方屁股后闻臭,以财经为最。西方财经类媒体说句梦话 ...
没有知识背景写好文章,除了翻外国的烧饼哗众取宠,只能胡编乱造,那个21世纪什么的就是,财经媒体不看也罢,要看就看部委的信息发布。
同意兄台的看法,拿中国GDP说事肯定不会少,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
连续多年的增长把人贯坏了,紧日子刚开个头,就一肚子怨气,只能怪自己没眼光,车改早在3年前列入日程,政府都已经在节省开支了,还想着吃山珍海味,白日做梦。敏感一点的人,早在储备资金等着收尸了。 本帖最后由 dada2020 于 2014-7-17 21:22 编辑
tnq 发表于 2014-7-17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减税的本质应该减低底层的税,到最后成了减低富有阶层的税,当然本末倒置了!
将要推出的房产税,就是要向富有阶层加税啊!同事家亲戚,消息灵敏人士,魔都几套房子也都开始挂牌出售,准备变现出国。另外,认识一个写小说的女强人,在天津空港做工业用地项目开发,貌似最近心情很好,因为据圈内小道消息,国家要对住宅、商业地产动真格征税,但工业用地不怎么受影响——鼓励投资工业? 天山来客 发表于 2014-7-17 18: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大师兄科普。
媒体一脑袋浆糊,自己不研究,跟在西方屁股后闻臭,以财经为最。西方财经类媒体说句梦话 ...
中央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最近CCTV2的前总监和知名精英主持人芮成钢不是就被抓起来了吗。虽然有些晚,但总有动作了,欣慰啊。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7-17 19: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知识背景写好文章,除了翻外国的烧饼哗众取宠,只能胡编乱造,那个21世纪什么的就是,财经媒体不看也 ...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吴博凡喜欢讲稻盛和夫和储时健,稻盛和夫的信息基本来源于《活法》,储时健的信息基本来源于几篇《新京报》的报道。还喜欢讲德鲁克,讲的基本都是过时的目标管理。还有就是中央媒体,如CCTV2和经济之声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把美林、雷曼兄弟的话当圣旨,当年还是狠狠地忽悠了不少老百姓。最牛的是叶檀,不知道收了多少黑钱,专门说鬼话,还让忙总点名,殊为难得。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7 2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吴博凡喜欢讲稻盛和夫和储时健,稻盛和夫的信息基本来源于《活法》,储时健 ...
抽掉部委发布的数据和国外财经媒体的报道,国内财经媒体只能交白卷了。
经济类包括管理方面的书,99%都是谋财害命的废话,有实际工作背景的人才能识别有价值的1% dada2020 发表于 2014-7-17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将要推出的房产税,就是要向富有阶层加税啊!同事家亲戚,消息灵敏人士,魔都几套房子也都开始挂牌出售, ...
不是小道消息,是秃头上的虱子,房产税在两会上已经吹过风,加上设立不动产局,明摆着的事。
中国不需要坐收地租的地主,走就走了嘛。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7-18 0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小道消息,是秃头上的虱子,房产税在两会上已经吹过风,加上设立不动产局,明摆着的事。
中国不需 ...
房产税是明摆着的,不过投资工业项目用地不受影响,比如科技园区什么的,这倒值得注意。那女boss自称,95年进入房地产行业,这次是最有良心的一个项目,汗>_< dada2020 发表于 2014-7-18 09: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房产税是明摆着的,不过投资工业项目用地不受影响,比如科技园区什么的,这倒值得注意。那女boss自称,95 ...
哎!一个写小说的女强人,厉害啊! 减税->税收增加,那要企业愿意扩大生产、民众愿意增加消费才行啊,在产能过剩、民众有忧虑,即使减税企业也不会扩大生产啊,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万一失业呢,民众也不敢使劲消费。
感觉经济学家大部分就是活在真空里,不食人间烟火。 《华尔街日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唱衰中国,预言中国崩溃 {:soso_e113:}
这么操心中国,却不关心自己美国经济,什么样的国际主义精神!
国内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常常将《华尔街日报》《经济人》等挂在嘴上,嚼来嚼去后再吐,悠忽国内读者,网民。 dada2020 发表于 2014-7-18 09: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房产税是明摆着的,不过投资工业项目用地不受影响,比如科技园区什么的,这倒值得注意。那女boss自称,95 ...
这不是自打耳光吗,这次“最有良心”,那么以前就不是“最有良心”,还是没良心?
没钱赚了,就良心发现,别信鬼话 健恒 发表于 2014-7-18 1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减税->税收增加,那要企业愿意扩大生产、民众愿意增加消费才行啊,在产能过剩、民众有忧虑,即使减税企业也 ...
所谓的经济学家、经济学者通常是一群聪明的骗子,只要经常在媒体上发声,就是在操纵粗劣不堪的猜谜游戏,骗子再聪明也是骗子。 伊莎贝 发表于 2014-7-18 1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华尔街日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唱衰中国,预言中国崩溃
这么操心中国,却不关心自己美 ...
中国没奔溃,到处抢地盘,倒是美国坐吃山空,越来越衰。
这一套不管用了,接下去该忽悠中国多送钱,美其名曰负起”国际责任“:D
减税也应该减工农业等一二产业的税,个人所得税则应该减中下阶层的。 天山来客 发表于 2014-7-17 18: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大师兄科普。
媒体一脑袋浆糊,自己不研究,跟在西方屁股后闻臭,以财经为最。西方财经类媒体说句梦话 ...
经济小白,不过对老兄说的这类现象还真是深有感触 和敬清寂 发表于 2014-7-19 18: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经济小白,不过对老兄说的这类现象还真是深有感触
原因是媒体记者有硬伤,一般都是新闻专业出身,文笔也许不错,但没有对口背景知识,时政记者不懂历史、政治,财经媒体不懂财经,而且业余不充电,只能跟风吃屁。 极乐鸟 发表于 2014-7-18 23: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减税也应该减工农业等一二产业的税,个人所得税则应该减中下阶层的。
供给学派的逻辑前提是供给创造需求,减少工商税,刺激企业投资生产,本质是劫贫济富,用国家税收补贴企业资本,全体国民买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