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东?往西?简单回顾秦国的扩张方向(一)
“百代犹行秦法”,秦国,从一个地处西陲、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的边远小部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和贡献,毋庸多说。至于秦国的扩张之路,总的方向当然是“自西向东”,《剑桥中国史》总结道,“就秦而言,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取得西南作为预备的步骤,然后相当稳定地向东面扩张”,因为“一个地处西陲的国家由于其周围有位于今陕西省境内的山脉这一自然屏障的掩护,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由此,它可以不惧东面的潜在敌人而不断地扩大其版图。”
但是,在取得对六国的绝对优势之前,某些特定时期,秦国也不乏东出受阻、不得不调头向西的被动之举;甚至出现过“东、西两线同时告急”的窘境,被迫要在“往西”和“往东”中做出战略抉择。整理几个相关的小故事,内容浅显,请勿嫌弃。
一、 崤之战——王者之路无捷径
崤之战的挑起者、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好歹也是位贤君明主,有点难以理解,他怎么会这么“抽风”:由秦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到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多里,途经崤山、虎牢关等数道险要关隘,道路险峻、路途遥远也就罢了,毕竟偷袭对象郑国国力衰弱,还有“带路党”开城门作内应;真正的问题在于,秦国跟郑国中间隔着一个晋国,秦穆公要偷偷在晋国越境行军——当时,一代霸主晋文公刚刚与世长辞,留下的是一个强盛的、受人尊敬的国家。
http://image227-c.poco.cn/mypoco/myphoto/20140613/03/17424525520140613032910049.jpg?690x543_120
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把自己的部队开进晋国这样一个一流强国的领土,难道只是为了“借道”攻打郑国?当然不可能。楼主这样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都还依稀记得“宫之奇谏假道”的典故:当年晋国国君晋献公,即晋文公的父亲,从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掉虢国之后,顺便来了个突袭,把虞国也“一锅端”。。好了,现在秦穆公还想玩人家“玩剩下的”,哪有那么容易?
因此,当秦穆公征求重臣蹇叔的意见时,被毫不留情泼了冷水。蹇叔为秦相,贤良而有才略。对于秦军“劳师袭远”的做法,蹇叔直言反对,认为千里行军难以保密,不可能偷袭成功。。很可惜,这时的秦穆公根本听不进去劝告,连“蹇叔哭师”都改变不了出兵计划。。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秦穆公一意孤行的“动机、打算”,以及为什么要对郑国“下手”。网上有高人对“崤之战”的背景、过程分析得非常详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f86430101arxx.html)楼主简单整理:
1、 地缘关系上看,晋国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以秦国的国力,跟晋国直接硬碰硬,未必能取胜。如果能先拿下地处中原、位置重要、力量较弱的郑,一则可以绕开晋国这个强敌;二则还能以郑为“海外基地”进行武力扩张,比如,可以对晋国来个“前后夹击”神马的。。总之,虽然风险比较大,但收益超级高啊!如果袭郑成功,秦国可以少奋斗上百年,还不止!
2、 时间节点方面,此时晋文公刚刚去世,晋国处于最高权力更迭之际,趁火打劫什么的,再合适不过了。。。这可是秦穆公的拿手好戏:当年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嫡立幼,导致多年内乱;于是,秦穆公扶持流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异母弟),并借机“狮子大开口”,图谋晋国的河西之地。(ps,晋惠公是出了名的不靠谱,回国后就开始赖账,直到韩原之战打了败仗,成了秦国的俘虏,才“兑现”当年的承诺。)——河西,大致在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兵家必争之地,秦国、晋国(魏国)的河西争夺战,持续了三百年之久,直到商鞅变法之后。。。
当然,说来说去,还是秦穆公太急于求成了,在晋、郑国君去世时挑衅生事,郑国也就罢了,晋国可不是好惹的。果然,秦国的无礼激起了晋国君臣的同仇敌忾,晋襄公决定发兵击秦,并身穿丧服亲自参战。。看来,“礼不伐丧”的古训,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晋国可没被愤怒冲昏头脑,更不像秦国那么冒失轻进,他们精心谋划了出击的时间和地点:先把秦军放出去,在他们回程路上设下埋伏,伏击地点就在崤山隘道。(伏击地点的选择,高人们也有详细的论述,见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f86430101arxx.html)
此役,秦军疏于戒备、全军覆没。秦穆公的东进战略受到了空前沉重的打击,从此之后,秦国不得不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种东进受阻的总体形势,也一直到商鞅变法后,才得以明显改变。
其实,对于秦穆公处心积虑想要东进中原,蹇叔早就有过劝导。他说,要争霸天下,必须做到“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不过,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岁孩童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想,秦穆公当时心里一定非常郁闷,自己国家也不弱啊,怎么就这么倒霉,偏挨着晋国这个强大的邻居,争霸的路被堵得死死的,怎么也绕不过去……想孤注一掷、出奇制胜?很遗憾,小国还能投机取巧、夹缝里生存,大国就只能拼实力、拼耐心、拼智慧,没办法,王者之路无捷径……
(第一个故事,到此结束)
貌似图片没贴上来,先呼呼去袅,白天再研究。。 dada2020 发表于 2014-6-13 03: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貌似图片没贴上来,先呼呼去袅,白天再研究。。
沙发! 当年学《崤之战》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说而放诸国”,春秋战国的那些士大夫拿起笔来能题诗作赋,拔出刀子能砍人,与他们相比,后代的读书人都弱爆了。 本帖最后由 dada2020 于 2014-6-13 12:10 编辑
伊贺双刀流 发表于 2014-6-13 08: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年学《崤之战》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说而放诸国”,春秋战国的那些士大夫拿起笔 ...
唐朝也不乏文人出身、出将入相的名臣,斐行俭、刘仁轨、娄师德……就连狄仁杰狄公,也曾亲率大军讨伐突厥呢。“不会打仗的宰相,不是好宰相”,哈哈。只是李隆基太败家,强枝弱干放任地方拥兵自重,以致引发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战争不断,宋朝吸取教训、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一落千丈,国内是太平了许多,却也由此埋下民族衰弱的祸根:-( 伊贺双刀流 发表于 2014-6-13 08: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年学《崤之战》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说而放诸国”,春秋战国的那些士大夫拿起笔 ...
那些士大夫要考虑柴米油盐吗,我觉得天天为吃饭的事都头大不已。 本帖最后由 wq1k 于 2014-6-13 13:07 编辑
{:soso_e113:}蹇叔没有扩张野心吗,为什么没有和秦王一心一意去扩张呢?如果事先侦察晋调动兵力,来个反伏击,岂不是一举双得?秦的兵力调动掩藏不住,晋的兵力调动应该也容易侦察。 非常经典的一篇课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ada2020 发表于 2014-6-13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唐朝也不乏文人出身、出将入相的名臣,斐行俭、刘仁轨、娄师德……就连狄仁杰狄公,也曾亲率大军讨伐突厥 ...
终于见到dadaMM写历史故事啦{:4_247:}
补充一个出将入相的牛人,颜真卿,不只是玩书法的书生,安禄山叛乱,河北24郡中只有他守住平原郡,后来率军20万,横扫燕赵,大破安禄山叛军 楼主的头像是常换常新啊。
mm,这么牛!我现在正在学习历史,向你学习。
向西,地广人稀,付出多得到的少。向东,都是人口啊!好处不言而喻的。
wq1k 发表于 2014-6-13 1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蹇叔没有扩张野心吗,为什么没有和秦王一心一意去扩张呢?如果事先侦察晋调动兵力,来个反伏击 ...
1,蹇叔的意见,先把西部那些戎狄部落们收拾了,搞好国内建设;等到中原局势有变,再出兵争霸……秦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个二流国家,也就出了秦穆公这一个比较有作为的贤明君主。
2,晋国是在自己国内设伏,占据主场优势;为了麻痹秦军,开始故意放他们顺利过关,等到回程的路上,再设伏歼灭;设伏地点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反伏击估计有难度(不懂军事,猜的哈)
3,兄台很善于逆向思维,举一反三,膜拜一下`(*∩_∩*)′ sunpass 发表于 2014-6-14 1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m,这么牛!我现在正在学习历史,向你学习。
向西,地广人稀,付出多得到的少。向东,都是人口啊!好处不 ...
我朝也是在台海危机后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眼下这个“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在美帝“重返亚洲”之后提上日程,东方不亮西方亮啊。 写专题上大餐了。{:4_281:} dada2020 发表于 2014-6-14 15: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朝也是在台海危机后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眼下这个“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 ...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从历史的长河去看,很多事都发生过,有些不过是面条烫个头变方便面--换个马甲。事情的本质--最不容易变的部分,其实是一样的。如:为了生存争夺生存空间,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北方大旱,争夺土地、水源、人口;现在的表现是加上各种地下资源,能源是现在突出的争夺目标--并不是说其他的不重要。手段也分层次:经济、军事的、意识形态的(这个很多时间比较隐晦,当直接表现成为主要形式时那就很惨烈了--各种宗教战争。)手段和目标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同一时点和空间上,一部分人的目标可能仅仅是另一部分的手段。 赞一个:handshake dada2020 发表于 2014-6-14 15: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朝也是在台海危机后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眼下这个“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 ...
中国到底是南下利益大?还是西进利益大?利益点都在那里?
引用的原贴在此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23829-1.shtml 本帖最后由 lbxyzd2 于 2014-7-15 01:56 编辑
dada2020 发表于 2014-6-13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唐朝也不乏文人出身、出将入相的名臣,斐行俭、刘仁轨、娄师德……就连狄仁杰狄公,也曾亲率大军讨伐突厥 ...
唉,楼主读史书实在太少,又是重复那几个错误的论断。李隆基时代不存在“强干弱枝”的问题,宋朝也不存在重文轻武的问题,这都是传统上对历史的误读 lbxyzd2 发表于 2014-7-15 01: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唉,楼主读史书实在太少,又是重复那几个错误的论断。李隆基时代不存在“强干弱枝”的问题,宋朝也不存在 ...
唉,楼主确实缺乏耐心,没能深入学习某样东西:dizzy:这缺点就连看个网络小说都能暴露,还被作者批:'(
不过对李隆基实在没好感,坑爹、坑姑母、杀大小老婆儿子小舅子,败江山社稷、苦黎民百姓,这辈子也就对得起安禄山一个人!开元名相姚崇、宋璟,甚至高力士,都是前代留下来的人才,他亲自选拔栽培的则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家伙:dizzy:
比起安史之乱后的唐宋,偶还是对春秋时期的八卦小故事更感兴趣哈。前段时间发现一版精读本《左传》,作者居然是耶鲁大学生化学博士,汗,准备入手一套看看:L
最后,还望刀总不吝指教,那“强干弱枝”的问题,到底存在不存在呀{:4_250:} dada2020 发表于 2014-7-17 01: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唉,楼主确实缺乏耐心,没能深入学习某样东西这缺点就连看个网络小说都能暴露,还被作者批
...
李隆基后期的问题需要细细分析的。这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边疆民族势力的迅速发展,边将危机恶化导致唐朝原有的军事能力无法跟上形势,从军事体制上瓦解原有的制度,根本原因在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原有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走向瓦解,为募兵私兵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的同时,也在瓦解政府对社会的掌控力。
从政治角度讲,李隆基后期政治中枢陷入了一连串的混乱当中,导致在多个方面的决策产生严重失误,导致中央对边疆治理,对边将的制衡机制运转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安禄山发动叛乱其实爆发点不在范阳,而在长安的中央。 妹妹好像挖了一个坑,静候妹妹后续的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N个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