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6 20:26:56

育子心得(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6-6 20:26 编辑

育子心得(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

随着孩子成长,孩子活动的范围扩大,认识的人多,视野也大了,想的也多了。父母不再是他们唯一的榜样。不同时段,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榜样。这些都是引起亲子危机的因素。在展开之前,先聊一下参照群体。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交往,把他人当作学习榜样,习得他们的理念,想法,行为,仪表仪容,服饰打扮等等。这个“他人”就是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相对孩子个体而言。孩子们是在学习参照群体而成长的。参照群体可以是面对面直接互动的人们,也可以是没有直接面对面互动的虚拟对象。参照群体对孩子主要有两大影响:一是为孩子们提供思想行为的标准;二是把这个标准作为规范孩子评价自己别人的标准和行为出发点。换句话说,参照群体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的的三观就是在与不同的参照群体交往中逐步形成,变化和定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参照群体随着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和对自我认识变化而变化。亲子关系,也就随着参照群体的变化而一次一次经历亲密到松散,再亲密再松散,这样不断波动地运行。每次松散状态,就是危机状态。继续松散到陌生,亲子关系解体不会再复原。从松散回归亲密,父母与孩子相互认识更进一步,亲子关系一般会更加紧密。

在孩子出生到成人,大致上会经历五次参照群体的变化,它们之间可能会相互替代,也可以相互共存,这样构成亲子关系复杂多样的危机形态。我所聊的,是一般条件下的亲子危机形态,仅供坛友们参考。希望坛友们在了解和理解亲子关系变化和危机的基础上,硺磨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亲子相处方式和解决危机方案。



出生到四岁前,这个时期的参照群体是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大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宝宝的学习榜样。这是“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时期。孩子的基本行为习惯也在这个时候养成。宝宝对父母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只要如上贴中所述,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个年龄段除了大人们对宝宝的行为“成人化判读”,造成宝宝困惑、委屈宝宝外,宝宝与大人心理层面上基本上没有亲子矛盾的。

但是,这个阶段父母、成人间的争吵会让宝宝产生困惑,不解。宝宝会把把这种行为伴随的情绪压入潜意识。在以后各个阶段影响孩子与父母的交往。在青春叛逆言行中,都可以找到当年父母争吵言行的痕迹。事虽不,影响深远。



四岁到上小学前,这个年龄段参照群体从以父母为主,向幼儿园老师为主发展。是亲子危机第一个多发阶段。但是,不是激烈对抗的阶段。怎么知道老师成为孩子的参照群体了呢?当孩子与父母有了分歧后,孩子有一个最典型的言语类型:李老师说……;一定要这样做的,这是张老师的要求。……危机起因很简单,听谁的?这里没有道理对错之争,只有权限管辖之差。

如果老师人格没有什么缺陷,那么,与父母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会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与老师有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与老师的个人修养直接有关。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会指出大人的某些错误;对大人们成天说谎(在另一贴说这个问题)非常困惑;觉得大人教育别人是一套,大人自己又是一套,等等。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对应父母的方式反应,最早可以在这个阶段找到。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阶段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呢?我的体会是是这样几个:

(一)积极鼓励和赞许孩子参加幼儿园活动。幼儿园是孩子第一个家庭外的正式社会组织,也是受到家长之外正规教育的场所。孩子在幼儿园体验如何,会影响孩子以后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单位的喜欢与厌恶。也是亲子关系第一个风雨期。由于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的还非常紧密,父母鼓励和赞许孩子去幼儿园,会让孩子觉得有大人支持,没有可担心的。幼儿园的新奇活动也会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这些体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有“英明远见”而更加信任。

有的宝宝去幼儿园会大哭大闹。原因大致是一是陌生;二是大人当宝宝面谈论过幼儿园的“危险”;三是幼儿园老师立威(现在应该比较少了)。其中第二点是主要原因。宝宝大致在八个月开始就进入母语的敏感期了,一般到十四个月时,已经能基本听懂大人们的简单言语。虽然宝宝发声器官还没有完善,但是,言语意义的理解已经非常惊人了。一般在入幼儿园前半年左右,绝大多数家庭都会频繁讨论去幼儿园的事。这个时候,宝宝如果在身边,就会听进去。大人们谈论幼儿园种种不是的内容,孩子都会记到心上。

解决的方法也相应有三:一是寻找有口碑的幼儿园,那些宣传广告的幼儿园可以考虑,但是,口碑的参考性最强。二是在孩子面前不谈论幼儿园的不是,只谈幼儿园的好处。这个好处要形象化。不要对孩子谈,而是成人之间的谈。比如,我父亲问我去那个幼儿园的时候,我看到小子溜过来了,就专门与父亲说去社区的幼儿园,那里有小飞机,可好玩了,还不停的比划。还说,你孙子要玩遍那里所有的玩具,要好几天呢,然后说了一大堆玩具的名称。说着,说着,小子就钻到我怀里了,说,爸爸你带我去。三是在入园前半年,带孩子去将来要去的幼儿园。不要去以后不去的幼儿园。在去的第一次,一定不要去课堂,而是去游乐操场,那里有大型游乐玩具。让孩子在开心的玩乐中熟悉幼儿园。等熟悉一处地方后,再去熟悉其他地方。

我在带小子去的过程比较“坏”,一开始没有直接进幼儿园,专门在幼儿园小朋友做操的时候带小子在幼儿园外面转悠。小子在园外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上课,在玩,那个好奇心呀,涨得满满的。几天后,才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带小子进去,让小子玩个够。以后,夫人和大人都这样带小子去玩。等上幼儿园的时候,小子开心得很,非常顺利。第一天放学,我去接小子,老师就表扬说:嗯,表现很好,没有哭。

(二)要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这对部分父母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人都会犯错误的,我们父母要求孩子犯了错误要承认,要改正,而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却可以不承认,不改正。这对孩子认知亲子关系危害很大。特别是会认为权威可以主宰一切,等等错误的认识。

承认错误,最难的不是对孩子承认。而是夫妻之间,我们与老人之间。孩子就在边上看,在那里学习着。为父母的,要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人际处理不当,就是今后孩子人际错误的根源。

(三)增加与孩子玩中学习的比例。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些发展,动手能力也开始增强。但是,活动范围还比较小。多半是家庭——幼儿园(小学)两点一线。父母在周末带孩子走出这个活动模式,带着孩子一起去玩。比如,爬山,钓鱼,旅游等等。在玩中要告诉孩子玩的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好玩在哪里,等等。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会和幼儿园(小校)里的小朋友们说这些内容的。孩子都有玩的兴趣。当宝宝能把这些内容讲出些道道,小朋友们对宝宝会有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反过来会刺激孩子更加有兴趣这些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只有父母给予,老师们是无法给予的。这样,老师参照群体便不能替代父母的,只能共存。



小学一年级到三四年级,这个时候参照群体由老师为主,逐步移向小伙伴为主的参照群体。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情感道德的察觉能力也萌发和快速发展,对老师的批评表扬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了。出现了诸如“因为李老师喜欢明明,所以,经常表扬明明”的言语。参照群体向小伙伴迁移完成后,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指标,就是会给老师取绰号。不过,这个时候胆子还不够大,绰号一般都是在暗地里要好的小伙伴之间说。

那么,为什么又是亲子关系危机的时候呢?因为,孩子对老师参照群体的反抗得到小伙伴们的赞同,尝到了反抗的好味道。孩子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了大发展,但是,认知面是不足的,反抗带来的情绪体验泛化到与小伙伴圈外的人际交往。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还是最频繁的交往群体,这种反抗的就会被孩子们带入亲子关系里。正是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孩子不能分辨清楚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不同。往往会把老师和父母看成“一伙的”。当老师向家长告状后,更是看成“一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能开始下降。

如何解决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度过危机呢?从大样本的数据看,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参照群体迁移的苗头。开始迁移时引导与迁移完成后引导,其效果天差地别。原因在于小伙伴间的关系,是孩子道德感形成的重要来源。“发小”,多半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定型。小伙伴圈形成后,力量强大。引导孩子,变成引导那一群孩子。当在孩子言语中发现老师偏心之类的言语时,就要开始引导了。

(二)积极介入小伙伴圈。怎么介入呢?我是通过让小子带要好的同学来我家复习,完成家庭作业实现的。我把书房作为小子与同学一起复习完成作业的地方。也把我的电脑使用权下放,说:做完作业,可以玩一会儿电脑。还做一些小点心,买些水果,给来的同学们……反正是糖衣炮弹。让他们觉得小子家好吃好玩。这样做后我与小子同学的关系就比较近,便于了解他们和引导他们。

小子带来的同学是有标准的,就是与小子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而不是住得比较近的同学。这是因为小伙伴群体,是“人以群分”。有些同学家住得比较远,我就主动打电话告诉对方家长,小朋友在我家里复习做作业。完了后,送小朋友上车时,再打一个电话。这样,一般小朋友家长都会同意在我家复习做作业的。

(三)与小伙伴们积极交流,传递价值观。孩子们到我家后,我就会在他们休息的时候,一边弄吃的给他们,一边与他们聊天。聊天的内容明确包含着我们家的价值观。这些表述要具体的,比如,小区清洁工与我们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些聊天的东西,会通过那些小朋友的嘴传到他们家长那里。如果两家价值观不一样,几次来我家后,小朋友家长就不会让小朋友再来。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筛选。由于基本相同价值观家庭的小朋友在一起,我可以参照与小子的互动,比较充分地与他们进入交流,影响这个群体的孩子们。

影响了小伙伴们,也就影响了小子。小子在小伙伴那里获得支持,也就对我支持。亲子关系就进一步。

筛选对孩子没有负面影响。这种筛选,大人不介入,孩子们自己也会自发进行的。一般而言,女孩子们最要好的,可以说贴心话的小伙伴上限为两个。普遍是一个。男孩子跨度要大一些,但是,上限也只有七个,一般是三到五个为多。这是汉文化下的普遍现象。这是小伙伴参照群体最后定型的规模。



小学五年级到初中毕业,小伙伴群体为主的参照群体,逐步向社会群体发展。社会群体具有间接性。它可是孩子现实中的一个群体。也可以是由理念,信念形成的群体。比如,解放军,可以在孩子的现实生活看不到解放军战士。但是,孩子们都知道解放军叔叔勇敢。社会群体榜样核心是价值观,群体成员是价值观的载体。社会群体对孩子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生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性萌动期,也就是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强烈,情绪不稳定性增加,行为反应迅速,强度大。有人把这个时期叫“逆反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速度上,敏捷性上达到一生的最高峰,情感体验强烈。尊重,归属等社会性需要逐步形成,定型。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这个时候出现雏形。对父母的不满会公开化表达,是亲子关系危机高发期。如果前面三年龄段亲子关系良好,是非常有助于渡过这个危机期。如果亲子关系不好,留有隐患,就会在这个时候全面暴发。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最重要的危机阶段的亲子关系,渡过这个危机期呢?由于这个阶段比较重要,我聊得细一些。

(一)提前做好性教育。性激素的增加,是生理变化,也是引起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基础原因。关于性方面的信息,明里暗里男孩也好女孩也罢都是十分关注,四处收集,不可阻挡。

学校的性教育,孩子们最关心的性生活内容,老师是开不了口的。最多是讲一些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表现,然后就是一番大道理。这没有用!孩子们还是通过种种渠道了解有关性的信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众多而便捷,内容鱼珠混杂。如果我们家长不能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信息,那么孩子就会在自己寻找性信息的过程中走向弯路。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当性知识学习与性萌动结合起形成共振时,它们之间会形成相互循环强化的。性萌动促进对性知识的学习,而学习性知识的过程中,性知识不断的刺激性萌动。有些青少年看了A片后会有手淫,甚至试图强奸,从性心理上讲就是这种相互循环强化的结果。虽然道德感和意志成分会有制止作用,但是,它们是性行为目标确定后才启动作用的。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阶段。而是应该该主动打断这个相互循环强化怪圈。让孩子既要增加必要的性知识,对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又要把性萌动对行为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做到这点,从目前来看提前全面的性教育是最好的方法。

我对小子的性教育是比较早和全面的。是在小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我觉得小子的认知能力已经足够理解性和相关的知识。材料是BBC的《人体世界漫游》(分上下集)。我选这个片子的理由是:1.把性知识镶嵌在人的一生的生理变化知识中;2.全面、彻底的性知识讲解;3.性的社会意义,社会心理意义的全面讲解;4.道德的生理及社会基础的讲解。5.小子的英语也已经达到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水平,能看懂片子。这个片子有中文字幕版,相比较,英文原版更好一些。

提前性教育的结果非常好。小子到了性萌动的时候,没有什么性困惑,生理变化都在印证那些性知识。所以,相互循环强化作用非常弱。我问小子:你们男生之间聊性吗?小子说:他们都是乱说的,一点也不科学,还要我去纠正他们的错误。

我的引导主要放在性萌动后男女同学在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桌上三八线的消失,和男女生交谈时的眼神躲避,身体距离的变化等等。比较轻松地引入兴趣、喜欢和爱等概念的不同点。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性别上的不同,等等。这样,小子在与性萌动后的男女同学交往中很有分寸,在与女同学的交往中得到很高的评价。自然,性萌动给学习的影响也就非常小了。

从朋友们大样本数据来看,提前性教育最好是在女孩子初潮和男孩子初次遗精前一年左右。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全面深入的性教育效果最好(我家小子提前一年上学的,所以放在四年级)。话说回来,这种全面的性教育,小学老师真的是吃不消。还是父母最为合适。

(二)用成人交往方式与孩子交往。在这四年里,孩子们逐渐形成一个渴望——像大人一样。有次,我母亲带小子去参观瓷器博物馆,在那里遇到了我母亲的同学。家母脱口就出:这是我的香儿……后面一堆小子如何好的话。在回家的路上,小子很正式地对我母亲说:奶奶,我已经高过你一个头了,……从朋友的大样本数据来看,所谓问题孩子一般也多在这个年龄段开始抽烟。在他们的眼中,成人是可以抽烟的,我们抽烟是证明我们是可以与成人一样的!这是同理。

问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和生理发育还没有达到成人。他们的情绪反应强烈又不稳定的,应对新的困惑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又不甘心主动向大人请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大人能主动转换交往方式,把孩子当成人一样看待,用成人的态度讨论问题,处理事情。会很好的满足孩子的这个渴望。这个方法看似简单,效果绝佳。实施要点是:不要等孩子有明确的成人化要求时再当成人看,而是到了这个年龄段在他潜在的这个需求还没有上升为现实需要之前就用成人方式与孩子交往。

(三)正确判断孩子对父母的不满。父母主要从孩子对大人不满的言行感受到的孩子进入逆反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不满,一般由两方面原因相互作用而形成。

第一个方面是认知差异。孩子认知速度快,知识积累少,综合分析简单。父母认知速度慢,阅历积累多,综合分析全面。在孩子已经得出结论的时候,父母往往还在综合分析当中。但是,孩子们的结论往往看得比较近,而父母看得远。当两者相撞,看得远的自然胜出。快,反而输了。

第二个方面,孩子的好胜心到这个年龄段已经分化成许多心理成分,其中社会尊重和自我尊重已经完成分化。孩子对这它们的体验非常地深。由于人际经验的不足,孩子们还不能正确区分社会尊重与所遇事件的关系。往往把不利自己的事都套上对自己不尊重的帽子。注意,不尊重,不一定是别人真的不尊重,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自己给自己戴上的。

当“快,反而输”被孩子戴上不尊重的帽子时,反抗就开始了。孩子接纳的社会群体的言行,不论懂不懂都会成为反抗的“理论根据”。这让父母们觉得孩子特别叛逆。怎么办呢?千万不可简单对待。所谓简单对待,包括粗暴处理,冷言相讥,还有冷处理。它们会把关于事件的矛盾真的转化为人际间亲子危机。讲一个小子的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很可乐的。

有次我鼻窦炎发了,医生给的药中有激素。我对激素敏感。人就虚胖脱起来。那天中午天黑如盖,暴雨将至。我送伞去小学。回到家班主任的电话跟来了,问小子平时看什么书。才知道有故事。原来有几个同学对小子说,你爸爸怎么那么胖,并用手在耳朵边比划了几下,以表示猪猪。这下,小子暴怒了,敢说我的老爸?活腻了不。他知道不能打架,也不能用骂脏话。于是用《山海经》中的神怪+现实中肮脏事物来诅咒那些同学。诸如,你这个吃绿绿黄黄大便养成白乎乎的蛀虫长大的……你这红不红黑不黑,鸟不像鸟,蛇不像蛇的烂旋龟,让聋子吃了你,马上变成顺风耳,让农民伯伯吃了你,脚底板老茧脱下来。……那几个同学给吓着了,向老师办公室跑,小子就在后面跟着,一路诅咒过去……

事情没有完呢。回到家,我问起这事。小子立马“悲愤满腔”,委屈地说:都是你,都是你。让他们说你胖得像猪。我不要他们说你……不要让他们说你像猪。你是猪,我也是猪(注意这句的心理意义)。我一听知道有两种成分在这个情绪里面。我就说:嗯,我知道,你委屈了,不是你的错,却要你来承担……如果是我的话,也不希望因为你什么事,我被我的老师同学说,是不是?……等小子平静了,转移话题说,你试试把今天的事写成一个小故事。一会儿我没有想到奇文出来了。小子写了《如梦令.父肥》。吾父高宽肉多,三餐哼哼吃多(像猪一样吃胖的)。低首不见脚(意思是说肚子大到看不到脚),抬头金星乱落(意思是胖晕了一动就眼冒金花)。肥硕,肥硕。惊倒一片路过。最绝的是最后一句。看得我当时就哈哈大笑起来了。我没有那么羘,小子用夸张的手法在渲泻呢。我和小子说:词牌呀,相同的字要少一点。你看第一句,最后是“多”字,第二句也是“多”。我们改一改好不好?就改第一个字。小子摇头说想不出来。我就说,你想呀,那次带你去猪场,小猪胖,它们的肉是什么样子的?小子说,绷得紧紧的。嗯,那么,再大一些的呢?圆滚滚的。成了大肥猪呢?那肉都挂下来了。对呀,你看,胖,肉多,可以想成胖得肉绷得紧紧的,也可以胖得圆滚滚的,还有胖得挂下来的。诗呀,词呀,要让读的人,一看就想到具体胖的样子。小子点点头。我说那你说可以用哪些词。小子略略一想,说:一嘟噜,一摊,一堆,一坨……看他脑子转开了,我就说,那你自己想一个吧,就把它改一改。最后,小子把第一句改成“吾父蹒跚肉坠”。

虽然与真正的词牌还有距离,但是,我的目标是让小子解除压力,升华情感。就收手了。我对小子说,差不多了。我觉得最好的是最后一句。小子开心笑了,做了一个路人突然发现,大吃一惊,然后吓到在地的表演。两人哈哈大笑起来。我拉过小子,摸摸他的头(他最喜欢我这个动作),说:以后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写下来,就像今天写词一样,可以写故事,也可以写想法,反正写下来。写下来,也就没有气了。明白不?小子点点头,说,爸爸你真好。……其实,我不是想说你的……你不要那么胖嘛。……我说,我是吃药吃的,等不吃药了,就马上瘦下来和以前一样。小子高兴极了,说:爸爸,你早点好起来!……

这件事是按照一般心理咨询的流程处理的。通过同理心表述降低小子情绪的强度,然后通过引导,改变小子的情绪渲泻形式,再然后通过对认知因素的调节,升华对事件的再认识。其中,处理父子关系上,运用幽默法中的“降用”“自嘲”等手法,不讲对错,只调节小子被尊重激发起的情绪泛滥。以前良好亲子关系起了很大作用,情绪稳定了,小子认知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危机消除。

这个事着墨多了一些,实为每看到这个如梦令,就让我开心。小子以后倒真的有了本专门写自己感想的小本本,叫《集丝录》。

(四)为孩子解决困惑和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到了初中,孩子遇到的问题越来越社会化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经常为选出最佳行动方案而犯愁。小伙伴间经验互动的结果,也因为“群体冒险性”,不是两败俱伤,就是有理变无理。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介入其中,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指导孩子采取恰当的行动。不论行动成功与否,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与自己“一条心”。更何况父母指导下的行动往往正确且成功率高。这样的经历一旦发生,孩子的叛逆行为会大幅度减轻。也会经常向父母敞开心扉,请教做事,做人。那么,如何操作呢?还是举小子的事。

前面说过,小子的初中学校是经过教育局彻底“土改”过的。这样的单位一般都会出现“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这所学校也不例外。这次,是“子弟兵”过份了。小子初一的老师组合非常强。其中语文老师是当时全市五大语文特级老师之一,是子弟兵。就叫他A老师吧。他把老师间的矛盾扩大到了教学上了。以自己是学校唯一的特级老师身份,以教学改革为由,不按照教材上课。给自己的教学班的学生上《三国演义》。奇葩吧,谁也想不到的大奇葩!小子荣幸地在其中一个班里。第一学期终考,他教的两个班不光是全校倒数第一第二,还是区里的倒数第一第二。家长们不满了,教导主任急了,家长会上拍胸脯说,下学期一定会让学生跟上教学大纲的。

第二个学期,A老师仍然教《三国演义》,还在什么杂志上以此发表了教改论文。当时教改也是社会舆论和媒体关注的中心之一。学校一时没有办法。我对小子说,你自修大纲内容吧。语文老师的不要丢掉,大纲也不要丢掉。如果以后走大纲,你不会掉太远。如果走“三国”,你也没拉下。好在小学班主任给小子打下了非常好的语文底子。小子紧跟现有语文两套路不放,还重新捡起第一学期的语文大纲的内容。小小少年,精力有限,所有科目终于出现了小考波动比较大的现象。小子的学习“高原效应”出现了。我有点担心。一天带小子去游泳,给他散散心。和老爸在一起,小子是非常开心的(以前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努力在开花呢),他讲他的学习,讲他的同学老师。讲到了最近为校刊投的小文,他说:我想了一个一千年才想得出的题目:《聆听滴水穿石的声音》。……什么?滴水穿石,聆听。小子在坚持,很勇敢地坚持着。我放下了心。

不久,小子还是遇到了难办的事了。小子在自修第一学期大纲内容时,在古文上有一些疑惑。课间他去找了A老师。在办公室里,A老师说,你下午放学后来找我。小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就去办公室找A老师。A老师早把这事给忘了,回家了。小子不知道呀,就在办公室里做着作业等着。一坐就到了七点多。新校长有一个习惯的,每天都要巡视全校一遍才回家。他看到小子在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就来了。问了小子的情况,他怒了。打电话给教导主任和A老师,让他们打车来办公室。到了后,校长当着小子的面批评A老师,两人吵起来了。夫人寻小子来到办公室,教导主任让小子跟着夫人回家。夫人说出了教学大楼还听到吵架的声音。

第二天早读,教导主任来到班里,叫上小子,来到办公室,当着所有老师的面,指着从东北聘来的语文B老师说:XXX,以后你在语文上有任何问题,就找X老师,由她当你的指导老师。……小子困惑了,上课还是原来的A老师,有疑问却让去问B老师。该怎么办呢?去问的话,A老师给小子平时作业打差分怎么办,那有年终总分的20%呢。不问吧,A老师显然不会理我了,我不懂,怎么办呢?小子带着这些困惑来问我了。我问了事情的前前后后,判断,校长和教导主任已经最后忍不住了。要对A老师开刀了。就对小子说:你按照教导主任的话去做。A老师很快就会调走。小子说:为什么?我说:你看A老师的做法明显是不对的,但是,他打着教学改革的名,又是语文的特级老师,又发表了论文,校长和教导主任以前与他的争论是教学大纲之争,A老师是教学权威,所以,谁也说不了谁。把你扔在办公室里,是教学态度,是工作态度,是对学生态度。这样,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在理了。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指定你的具体求学老师。这是校长和教导主任下决心准备调走A老师的信号,是发给他的信号,是希望他自己提出来走。给他一个台阶下。接你们班的肯定是指定B老师。我没有讲更深的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现在还不是时候,小子理解不了。

不到一个月,A老师去了校刊编辑部。接任的就是那位东北聘来的语文B老师。小子回到家,见我就说,老爸你真神。算得真准。A老师调走了。B老师来教我们。此后,在一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上,小子都会来找我讨论。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商量对策。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父子双方的信任非常稳定。

(五)引导孩子接纳积极向上价值观的社会群体。接纳社会群体,是孩子重要社会心理完善过程。是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梯。不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孩子,到了成年都会滞留在“小伙伴群体”的心理圈里,有比较严重的“为朋友两肋插刀”义气。不利于个人成长,也难溶于社会。前面说过,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不需要面对面的虚拟群体。通过传播媒介,孩子们就可以接纳不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并与它们共存。社会群体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观。它有积极也有消极,显然,积极的价值观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更大,是我们父母们引导的方向。

孩子的社会心理容量在这个年龄段是非常大的。除了接纳学校家庭推荐鼓励的社会主流的积极的价值观群体外,还会还会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不那么积极的甚至消极价值观社会群体。它们影响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心理成长。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心得是“堵导组合”,不能只堵不导,也不能不堵只导。为了避开政治倾向带来的理解差异,我用音乐修养引导为例。坛友们关注方法,对内容了解就行了。艺术只有水平高低,没有对错。

有段时间,小子喜欢上了周杰伦的歌,整天唠叨着《双节棍》。我不反对周氏说唱形式,只是觉得少了点音乐美感。孩子们喜欢,是因为周氏说唱节奏能与这个年龄段孩子情绪波动的节奏共鸣,进而有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音乐有多类型,不只是周氏说唱能缓解压力,还有更好的音乐能缓解压力。得影响小子。

一天,小子又在那里唠叨《双节棍》,还随着节奏,浑身抖抖索索晃来晃去。当他晃到镜子前时,我就说:你看你,这个样子像什么?小子停下来,说:怎么啦,你不喜欢?像什么?你说!我说:你再来一下刚才的动作。对着镜子来,你看像什么?小子动了一下,笑了,说:像跳死鬼。接着就哈哈哈笑起来。我故意一本正经地说。你对音乐的理解还是有天赋的,跳死鬼,比喻得好。你知道吗?有人说,音乐,就是有骨头,有肉,有生命的。小子来兴趣了,说: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说。我说:节奏,是不是一跳一跳地,很有力量,很硬,像骨头,是音乐的骨架。音符很多的吧,很丰满,是音乐的肉。那么旋律呢,它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音乐就是一摊肉,趴在地上,肉再多也是在地上。再是有旋律,也是地上的爬爬虫。有节秦,有音符,没有旋律,那就是没有生命。那是什么呀?那是是行尸走肉。没有音符,没有旋律,只有节奏,那是什么?那就是一副骨架在那里抖索。刚才我猛得一眼看过去,就看到一副骷髅在那里蹦跶,就差一点给你涂点白面粉了……哈哈哈,夫人和小子都笑了。

堵过了,但是,要成功还得要导。我没有当场说古典音乐如何如何,新世纪音乐如何如何。而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把电脑中的好听的经典音乐放出来。优美的音乐有巨大的感染力。我专门挑选北京天使合唱团,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小云雀合唱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之,天使之翼合唱团等等国内外优秀的童声合唱团的音乐。当多声道音响把这些与小子年龄相仿的童声放出来的时候,小子都会情不自禁地瞇上眼。与我一起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里。当小子向我要歌词的时候,我知道,导,在此时成功了。现在小子大了,是一位古典交响乐控。

堵导结合,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朋友们大样本的实验中,支持率比较高,在理论上还有待于最后的解释。



高中到大学,主要是社会群体的稳定和自我参照群体萌发。自我参照群体,是人们对经历有了更深的领悟,对我是谁,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了更深刻理解的一个结果。它是个人理想的终级体现。每一个人在经历了父母、老师、小伙伴、社会等参照群体后,都会进入自我参照系群体阶段。自我参照群体,至所以叫群体,是因为它是在许许多多他人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终极不是单一,是各种目标之间平衡的集合。

如果孩子的理想与社会需要合拍,那么,孩子会很好适应社会,有益社会,贡献社会。在遇到不利的社会环境时,也会有主心骨,有方向,有动力。

父母也是有价值观的。逆反期磨合失败的亲子关系会弱化。但不会消失。小鸭效应形成的亲子关系是烙印级的。条件成熟,便会苏醒。顺利走过逆反期磨合的,孩子对父母的价值理念理解更为深刻。这个时候的亲子交流,深沉,广泛。孩子父母都会有非常幸福的感受。

小子在中考时抵挡住了保送标准突变的冲击。考进了我的母校。母校在江南,要住校。小子第一次过江桥的时候,正值太阳下山,那夕阳西下的山影水色让他想了很多。他在《集丝录》中写了一篇《过江》,其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内心有了家,那么,就算他离家万里,过千条河,过万条江。他永远是有家的人,不会孤身流浪,心无所居,心无所属。……我看到这里时,对小子说:孩子,你可真的是长大了。……小子问:老爸,你感叹我要离开这个家了?我说:不,不,不,我和妈妈养你,不是想把你锁在身边,你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你大了要离家是正常的。小子说:我会回来的,这是我的家。我说:意义不一样了。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给你造艘船,培养你当船长。现在你要远航了。这家就成了你的港湾。当你远航的时候,被风浪打破了船帮,扯烂了风帆,你受了伤。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港湾,就回到这里。老爸老妈会给你修修船帮,给你补补风帆。等你养好伤,还得再次远航。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船儿抵达你的理想彼岸,有了你的家,你的新港湾。……小子看着我,说道:爸爸,谢谢你!……

小子高中离家后,到现在读本,读博,基本上一月一回。每次全家三人都聊到半夜三更。小子多次讲到,他现在有那么大的冲劲,就是没有后忧,只需向前冲,后面有老爸老妈顶着呢。每每言此,我和夫人都非常的开心。

               *                     *

关于亲子关系的两贴,到这里结束了。虽然这贴着墨比较多,但是,我更希望坛友们关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1)。因为危机处理只反映了父母处理能力,并不表明亲子关系在处理危机中不受到伤害。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的场所应该在外面的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家。这点请坛友们理解。


yiran006 发表于 2014-6-6 22:01:39

ding 谢谢

yiran006 发表于 2014-6-6 22:01:40

ding 谢谢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4-6-6 22:05:17

您写得太好了,我专门收藏了。。。。

建议馆主加为精华。。。。。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4-6-6 22:06:21

十分好的育人经验分享。。。满满父爱。。。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6 23:37:20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4-6-6 23:55 编辑

看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两帖后,我的感受是父母要做得好,不断地从实处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是生理需求,后来更多的是心理需求。我这里说的满足不是溺爱,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活力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切实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体察他们所面临的外部世界,让孩子有温暖感、有安全感,取得并一直保持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用一只无形的手引领孩子,去面临外部世界的考验。同时也感受到老槐哥对儿子的浓浓父爱,感谢老槐哥的分享!

tnq 发表于 2014-6-7 17:20:22

这个系列写得太好了,都是经验之谈!

这里请教个我们家的问题,lp有时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非要强迫孩子学习,搞得很极端,当然大部分时间是好的。

这个时候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很差,都在情绪化的过程中,孩子觉得很委屈就喜欢大声哭闹,结果两方都失控,当然风雨过后又粘在一起亲密无间。

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我能做点什么好,我是相当不喜欢这个样子的!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7 21:54:55

tnq 发表于 2014-6-7 17: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系列写得太好了,都是经验之谈!

这里请教个我们家的问题,lp有时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自己心情不好 ...

tnq,你好!

问题在你夫人身上。成人可以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来校正行为。要在私底下交流,切记。

可以把朱智贤先生的话告诉你夫人,如果拨苗助长的话,学习兴趣受到伤害,退化了,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在引导方法上,告诉夫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性很强的。要利用这点,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要选择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教材。不能找商业化培训班的教材。或者小学以上硬塞。

告诉夫人,当她在心情不好时施压的行为会被宝宝习得。夫人现在人际困惑,宝宝将来也一定会遇到。

当夫人与宝宝僵在一起的时候,你最好离开。

仅供参考。

tnq 发表于 2014-6-8 08:34:00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7 21: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nq,你好!

问题在你夫人身上。成人可以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来校正行为。要在私底下交流,切记。


嗯,性格很多时候是家庭遗传或影响,这个没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还真的不容易改变。

我家女儿现在小学2年级,除了学校学习外,在外面还报了几个兴趣班,钢琴、英语及另外两样文体,这也是我迷惑的地方,现在很多孩子在外面都是这个样子,不学吧,自己都没有信心,学吧,好像又没有多大的必要,不走特长生这块,其实就不应该那么强化的训练。

一般有空我们还是尽量带孩子在外面耍,孩子贪玩,一般都是耍的什么都不想做了,比喻自己的作业之类,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欠佳,周边的孩子基本都是这个样子,没有那个说自己去把自己的作业先完成了,这点和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都是在外面把作业做完了(在外面的石板上之类的),才玩。

上次探讨,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周围家长最迷惑的地方,最后大家觉得可能是管多了,但是现在不管,意味着就落后,这个很矛盾,也不放心!哎~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8 20:20:27

tnq 发表于 2014-6-8 08: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性格很多时候是家庭遗传或影响,这个没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还真的不容易改变。

我家女儿现在小学2年级 ...

tnq,你好!

你家宝宝小学二年级了,与你夫人或时有紧张,应该有小伙伴介入的因素。我想,你与宝宝的关系应该好于夫人与宝宝的吧。如果是,可以关注一下。看看小伙伴对宝宝的影响有多大。不要直接问,而是当宝宝讲到学校活动时,侧面提一下,你最好的同学是谁呀,怎样对你好的?不要细究,让宝宝生疑。时常多聊,积少成多,会很快知道基本状况的。

关于兴趣班,除了英语,我儿子没有参加过。曾经有一个航模兴趣班,后来老师调走了就散了。没有参加兴趣班,不影响我儿子的学习。反而在课余有大量的时间玩,放松不少。如果没有定向培养的意图,和宝宝钟爱,同一类型的兴趣班作用不大的。你的看法是正确的。特长生今后的走向也太不确定了。

宝宝应该是独生子女吧。缺乏兄弟姐妹当玩伴的宝宝容易有一种心理倾向,生怕做完作业后没有得玩了。这又多半与大人有关。有的大人在宝宝做完作业后,会突然给宝宝增加作业。只要一两次就会让宝宝形成这种心理倾向。他们在决定先做作业还是先玩时,就决定先玩。

我家小姨子的孩子就是这样的,还比较严重。等小姨子告诉我的时候,他已经四年级了。我解决的办法就是拿一个闹钟,放在他看得到的地方,也不说为什么。也不督促他做作业。把每次他先玩后做作业的时间分别计下来。计了几天后,再用监督他作业的方法,让他做完作业。把做作业的时间记下来。也是几天。然后,找他谈话,把这种时间差别告诉他:你先玩再做作业的时候,做作业的时间是监督你作业时的三倍以上。聪明的孩子应该想办法多玩,还要玩得有道理。你说是不是?就谈了一次,然后,再用几天让他先做作业,后玩。也不督促他做作业,只是把那只钟放在老地方。就这样校正过来了。

这样做的理由是:1、那孩子的年龄段已经懂好坏了;2、用事实比较来引导,不用权威;3、站在为他着想的角度说话(说话动机);4、用闹钟暗示客观(开始用闹钟);5、用闹钟强化(谈话后用闹钟揭示时间)。

学习的主动性,与孩子们的兴趣有关。与过早不快乐的学习有关。至于孩子是不是落后,与孩子是不是按照教学大纲学习有关(制定教学大纲是非常科学化的事,也是那些教育研究院天天月月年年研究的事)。与孩子进不进兴趣班的相关性不大的。如果通过课后加班学习,孩子的成绩才出现进步,那多半是老师有问题,或者孩子不能有效的听课。这些内容是下贴的主题,到时候再展开讨论。

最后,当我们父母为孩子焦虑的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孩子还不能理解父母焦虑的意义,也容易误读。外松内紧是好的策略。

以上仅供参考。

tnq 发表于 2014-6-8 20:48:38

本帖最后由 tnq 于 2014-6-8 20:50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8 2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nq,你好!

你家宝宝小学二年级了,与你夫人或时有紧张,应该有小伙伴介入的因素。我想,你与宝宝的关 ...
谢谢您,老槐叔!

你说的情况一般都存在,关系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孩子在学校不开心造成的,妈妈没有注意孩子的情绪,非要逼着做作业,这个时候或许安慰下就好了。。。这种情况一般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太过火,孩子的妈妈有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所以就搞得不愉快。

和孩子的关系总体来说,好像和妈妈好些,一般都还不错,孩子和妈妈关系好起来后有时候就不会照顾我的情绪,不喜欢我教育她,故意在妈妈面前告状,哪怕我是好心帮助她,她也不愿意,这个也没有什么,毕竟爸爸没有那么小气,但是总觉得好像不对劲,孩子不应该这样子对别人。

关于做作业其实应该讲究诚信,即不要无限的加码,这个父母有时候希望孩子多学习点,所以有时候没有做好,孩子当然反感,且总是讨价还价,讨价还价就引起矛盾,这点也没有做好。说起讨价还价也是他们一起学习孩子的通病,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计较,或许本质是父母太计较了。

孩子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玩,把作业做得很潦草,这个也是不好的问题,好像现在基本改正过来了,我觉得孩子学习的事情还是要多正面激励比较好,从学习中找到内心的满足感应该是最大的动力。

钱钱 发表于 2014-6-9 13:01:04

{:4_271:}楼主说得太好了!向楼主学习!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6 17:52:05

tnq 发表于 2014-6-8 2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您,老槐叔!

你说的情况一般都存在,关系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孩子在学校不开心造成的,妈妈没有注意 ...

tnq:你好!

你说得太对了。许多宝宝的习惯,就是向第一任老师——父母学来的。呵呵。我也是从小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的。与小子一起成长的。

你最后那一段,我最赞成。正面激励永远好于负面的指责。

谢谢你的讨论。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6 17:53:09

钱钱 发表于 2014-6-9 1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说得太好了!向楼主学习!

钱钱,谢谢你。大家一起交流,一起领悟,一起进步。

zkun163 发表于 2014-7-2 13:45:36

但是,这个阶段父母、成人间的争吵会让宝宝产生困惑,不解。宝宝会把把这种行为伴随的情绪压入潜意识。在以后各个阶段影响孩子与父母的交往。在青春叛逆言行中,都可以找到当年父母争吵言行的痕迹。事虽不,影响深远。


你好!想请教一下,这种影响已经照成了,该怎么去弥补?孩子现在4岁多。男孩。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7-27 15:16:44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7-27 15:19 编辑

zkun163 发表于 2014-7-2 1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这个阶段父母、成人间的争吵会让宝宝产生困惑,不解。宝宝会把把这种行为伴随的情绪压入潜意识。在以 ...
zkun163:你好!
像你说的问题当下比较多,从大样本的经验教训来看,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第一,得马上停止父母当孩子面争吵的行为。切断争吵对宝宝持续影响。
第二,父母双方都要对宝宝表示喜爱,把宝宝觉得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让宝宝领悟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父母争吵,最伤害宝宝的是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不要他了。
第三,亲子关系好的那位,要与宝宝多聊天,解释父母争吵的原因。可以找一个不是真正原因的理由,但是,要在孩子眼中是合理的,去替代孩子以前认为的父母争吵的原因。
第四,让宝宝多参加家庭外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童声合唱之类的活动,最好坚持到小学毕业以上。因为歌声会渲泻宝宝已形成的压力,升华宝宝自以为的失落孤独抛弃的情感。
第五,如果宝宝已经出现生理上的某些症状,如夜啼,噩梦,无名痛,治不好的拉肚子,无原因急剧消瘦,或者不明低烧,要去看儿童心理医生。注意,是儿童心理医生,不是那种全科心理医生。要去儿童专科医院里的。
最后,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间要为宝宝做一个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夫妻双方无法挽回了婚姻,也要为宝宝做出一定的牺牲。
希望所述能对你有些帮助。谢谢你的关注,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育子心得(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