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5-31 00:55:29

育子心得(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

育子心得(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

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习的第一个榜样就是父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如何,几乎决定了父母教育、引导孩子的结果。我们做父母的,与孩子的关系,一方面是向我们的父母学习得来的,另一方面是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一、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

先介绍“小鸭效应”。“小鸭效应”,是指小鸭在破壳的时候,遇到第一个活动的物体,小鸭们就把它认作为自己的妈妈。并围绕着妈妈建立起一系列的模仿、学习活动。许多从事管理咨询的人们,常用这个效应来解释“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这是不正确的。小鸭效应更多的是生理心理层面起作用,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最生存方式的一个结果。在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学者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以试图了解其中内部的机制。我们不必那么细究。我们只需要知道有这样一个效应。

人类是高等生物,有没有像“小鸭效应”呢?答案是有的,但是,要比较小鸭们更为高级和深刻。高级是指,它需要一定时间的互动才能形成。深刻是指形成后作用的时间非常长。

那么什么时候能形成“小鸭效应”呢?一般性结论是:宝宝出生到六个月,是第一个最佳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段。这段时间内形成的“鸭妈妈”,会非常快地进入宝宝的潜意识。如果“鸭妈妈”形象明确,孩子在到达逆反期之前,对“鸭妈妈”有一种绝对服从的表现。大人教育和引导宝宝会比较轻松。当父母的,在宝宝刚出生后及时进入“鸭妈妈”角色,是相当有利和便捷的。

形成人类的“鸭妈妈”与动物的“鸭妈妈”根本不同,要遵循:满足需求,同一对象,相互作用,感知整合的要来。从宝宝出生前后分析来理解。

宝宝在妈妈腹中的时候,自我感觉是非常安全的。出生时的挤压牵拉和第一口呼吸时胸肌肉拉伸的痛楚,空气的寒冷、嘈杂的声音,种种气味等等,都在出生后,一下子冲到宝宝面前。宝宝从来没有经历过,也根本没有能力回避和控制这些不断涌来的刺激。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帮助,宝宝只能用遗传本能来保护——睡觉。也就是关闭感觉器官,拒绝外部信息的刺激(这就是新生儿多觉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立亲子关系就是从解除宝宝这些生理心理压力开始!

刚出生的宝宝的感知特点是视力很差,不能分辨色彩,只能看清楚眼前大约二十到三十公分的东西。听力其次,没有声源的方位感,无法分辨音色,旋律,只能对部分节奏和声强有反应。最好的是嗅觉,非常灵敏,极大地弥补了视听觉的不足。味觉处于无知状态,不知五味,你给他什么味,他就对什么味有偏向。但是,对葡萄糖特别敏感,这是基因遗传作用。肤觉不灵敏,但是,感觉深刻,寒冷引起的心理反应大。这些感知特点,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步变化,发育,完善。一般要到六个月后,宝宝的感知觉才会接近普通父母认为的感知能力。

针对宝宝前六个月的感知特点,操作上要点是两个。

首先,建立互动单一对象。在给宝宝喂奶,处理大小便,穿衣盖被的时候,要同时与宝宝说话。声音要轻柔,言语要简短。让声音,气味和宝宝获得舒适感结合起来,让宝宝觉得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人,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几个大人一起上阵,对立”鸭妈妈“不利。宝宝的大脑还不能分辨出谁给了他这些舒适。这样,互动对象是模糊的,建立“鸭妈妈”的过程会拉长。如果过程太长,鸭妈妈形象得不到强化,那么,这个心理特质就会退化,以后不再发生。

其次,对宝宝的需求要及时做出反应。宝宝不会说话,他的需求反应就是哭闹。没有需求的宝宝是不会哭闹的。切记这一点。吃喝拉撒尿是需求,衣被不舒服是需求,身上的疹、伤、压、挤等等,只要不舒服了,就会产生需求。对宝宝的需求及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就是最大的互动。也是宝宝感知集中在互动对象的最佳时刻,对形成“鸭妈妈”形象非常有利。通俗地说,解决宝宝哭闹的过程,就是宝宝认人的过程。

举一例。今年春节,我的小朋友夫妇喜得宝宝。他们与我有十多年的友谊,生宝宝前我们交流过养子心得。他们也有许多别人介绍的和自己买的育子书籍。从医院回到家后第十天,他们家“跳跳”(他们给宝宝取的绰号)开始经常哭闹。接下来的十天,他们查漏洞,换方法,来回多遍,也没有找到原因。便打电话给我。询问宝宝是不是大脑或心理上有问题。在QQ视频上,让他们做了几个测验,宝宝全十分。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只好让他们从头开始细细地讲。最后发现,他们给宝宝洗澡的水温太高了。他们是按照某品牌系列产品做宝宝卫生的。那个洗浴液使用说明上,讲洗澡水温要42度。这是外国宝宝水温,他们体油大。中国宝宝皮肤油脂少,且液化温度低。那么高的水温,把宝宝体表油脂全洗去了。让小朋友夫妇用射灯成小角度贴着宝宝皮肤照射,也看到宝宝皮肤不细润了,大腿已经出现蛇皮样斑块。告诉他们等下洗澡时,水温在30~33度之间,洗好后用上好的橄榄油涂上一层。几次天后就不用涂橄榄油了,只要控制水温就可以了。当天晚上,他们给宝宝洗澡后,宝宝没有像以往那样洗完后过一会儿就开始哭闹。几天后,他们还告诉我,宝宝在那次之后,就对给他洗澡的爸爸的声音有了些反应。

这里特别要讲到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营养学和免疫学意义不展开了。从亲子关系上讲,母亲和宝宝的亲子关系主要是母乳哺育过程中形成。这在大样本中非常显著。新生儿的嗅觉最发达,在妈妈腹内和体外,嗅觉印象不同,宝宝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肯或者不能母乳喂养后,又把宝宝让月嫂、或者老人喂养,都会让今后的母子间建立亲子关系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即便在表面上看起来母子关系良好,但是,到了逆反期时,孩子的变化往往让妈妈们大惑不解。

还要特别关注的是宝宝的绿色大便。一般而言,在哺乳期间,不论母乳还是人工,宝宝受到惊吓会出现绿色大便。它多半出现在宝宝出生时三大反应退化后,三大反应退化是宝宝心理发展进步的结果。宝宝开始对周围有了有意义的认知,但是,认知能力低下,不全面。被惊吓到,有可能是成人也会被惊吓的事件,更多的是宝宝自己认为的“很吓人的”事件。注意,是宝宝认为的。目前看来,主要是稳定的,习惯的事突然发生变化,宝宝不能认知其变化而当作“惊吓事件”。绿便出现后,要及时安慰宝宝,暂时消除那些不稳定因素。安慰宝宝多为言语,音乐,怀抱(不要晃悠)。让宝宝慢慢习惯周围的时常变化。这种及时跟进的做法也是建立亲子关系切入点。

利用“小鸭效应”建立起的亲子关系,坚固、长效,高效。举我与儿子的亲子关系形成的成因和结果。供坛友们参考。这是一个特例,在朋友们眼中是“解剖麻雀”的“个案研究”。是由于各种偶然情况形成了我成为“鸭妈妈”,与夫人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经过了多年校正,小子与夫人的关系才有所改善。

先说成为“鸭妈妈”的外部原因。在上一主贴中我讲到,我夫人得了肝炎。生儿子的时候,肝凝血功能下降,大出血。止血后,妇产医院不敢收留,到了传染病院。医生大实话告诉,没有处理产后大出血肝炎病人的经验。病房里什么样的肝炎都有,夫人那么弱,交叉感染几率非常高。也谈不上产妇营养跟进了。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让夫人回家,建立家庭病床。在我家附近有一家部属医院,里面有一个传染科,主任是省内第一号肝炎专家。他们把医疗关系转过去,让那科主任上门为夫人就诊,治疗。

这样夫人就回到了家。

回家还有了特殊情况:没有大人帮忙。家父在外省心梗住院,我母亲去照顾他了。岳母知道夫人得了肝炎,四处找药奔波。在夫人生宝宝前一周被出租车撞了,腰椎粉碎性骨折。夫人是肝炎,没有人来做月嫂。这样,就是我来管她们母子俩。从事案例研究的坛友就会发现,这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场景实验”,我在建立亲子关系中处在优先的位置,而对夫人则排他。我一共管了小子七个月。

喂养儿子很快从陌生到熟练,与儿子的互动也非常顺利。但是,不久就遇到一个困难,时间不够了。出了新生儿期,小子就开始粘我了。他并不要我抱,但是,对我不在身边非常敏感,那鼻子比狗还管事,一旦发觉我不在身边,便会放开那震天雷的嗓子——啊~!#@#¥#%。这样,管儿子花得时间比较多,夫人那里就管得少。这不行!她要医好肝,又要养好身体,需要特定的营养,还要新鲜的中药汤剂……我得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儿子视力、嗅觉、听觉的差异。于是就开始做了这样的操作,前几天我只穿黑色的体恤衫服伺儿子,一边服伺一边放轻快的儿歌。等小子熟悉这一切后,每当我要离开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就轻轻地放这些儿歌,还把这件黑色的带有我汗味的体恤衫挂在童床的边上。奇迹就这样出现了,小子不哭闹了。我可以买菜,抓药,做家务。呵呵。那件有汗味的黑色体恤衫和儿歌,就是我的替身。熟悉行为主义流派的坛友们已经明白我这样做的原理了。

这里,不论是真实的我,还是黑体恤衫的的我,都达成了“满足需求,同一对象,相互作用,感觉整合”的要求。小鸭效应逐步形成。七个月过后,小子对我的那个粘呀(呵呵,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小子对夫人则表现出比较陌生,以我对夫人的态度来决定亲近与否。比如,我与夫人有说有笑的时候,小子会爬到夫人怀里。当我要写东西的时候,不论夫人如何引逗,小子是决不会去的,而是爬到我怀里,非常安静地看我写字,或者玩他的玩具。

讲个小子大了一些的事,包含副作用的。一次我出差打电话回家。夫人一听是我,便在电话中带哭腔说道:宝宝爬进床底下不肯出来,说是你和他“躲猫猫”在床下面。床太低了,我进不去,抓不到宝宝,和他说没有用,还抱着你的拖鞋……我在电话里教夫人如何说,可是,通过夫人的嘴出来一点用都没有。最后,我就说,你对宝宝说,我就在电话里,要和他说话,等他爬过来的时候,就把他拉出来。夫人没有关电话,我在电话里喊着小子。我喊着,说着,听到一阵唏唏嗦嗦之后,就是小子那大嗓门的——哇,我要爸爸,我要爸爸……夫人逮住小子了……小子在电话里对我大诉衷肠,说了好长好长时间……这事让我考虑校正,这个校正用了很长很长时间,是后话了。

“小鸭效应”下的形成的亲子关系因其潜意识生理心理作用在潜意识层面,带来的第一好和最有用的好处是:小子什么事都喜欢与我说。孩子只要肯与父母说,父母就知道孩子所处状况,就能有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像权威建立,行为校正,知识传授等等都能高效地地进行。

我这个案例在朋友们的整体研究中属于自然场景实验。在包括我这个案在内的他们其他研究资料和方法得出的结论,在下轮的“受控实验”中得到了全面的印证。朋友们本身就在从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校正等工作。他们认为在孩子刚出生时的“小鸭效应”(理论上还一些争论)期间,是快速建立稳定坚固的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远比以后在那些亲子培训中的方法来得高效全面。这就是我在这一贴中,着墨比较多的原因。


二、维护亲子关系的稳定

建立起亲子关系后,维护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经常交流。也就是要多与宝宝说话,与宝宝一起玩。从宝宝不会说话时的无声言语,到呀呀儿语,到初步社会用语,为父母的都要与孩子说话。只要保持交流,就是与宝宝的互动,就是强化。就会让已有的亲子关系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发展出新的内容。在维护亲子关系中,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事,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猜测孩子的意思。这个原则在孩子大脑成熟(23岁)之前都是应该坚持。在宝宝听得懂话,还不会说话时,可以通过宝宝行为差别来判断宝宝的意思,用轻柔的语音,简单的句子来询问。如果是宝宝的意思,宝宝会有合拍的行为出现,如果不是,宝宝会重复前面的动作。当宝宝会说一些词语时,往往会用主语残缺,或者宾语残缺的句子来表达,父母要用补上成分的语句重复来证实。当宝宝会说完整的句子的时候,就可以从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结果,为什么作为线索询问宝宝,以全面了解。再大一些,就可以用“为什么……”来询问。这种言语交流不光有从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事,而且对孩子的思维有很强的培养作用。

(二)让孩子在快乐的玩中得到学习。学习的意义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展开了。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和学习,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的。孩子好奇心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玩。把好奇心与学习结合起来的最佳触媒就是快乐。与父母快乐的玩是宝宝们最喜欢的事。孩子玩的经验超不过父母。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组织家庭玩的计划,让宝宝在快乐地玩中,从父母那里习得新知识。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与父母感情益增,学习方向也在父母的手中。

有次睡前与小子讲故事,说到我儿时捉蟋蟀。小子听得两眼发光,说,爸爸你们真幸福。第二天小子一醒来就问我,那个后山还有没有蟋蟀了。小子上心了。可是那里已经成了工地了。向小同事了解到,在城东有一大片农家桑林。于是周末夜晚,父子俩就带上网罩,提上水壶,抱上小竹筒……去捉蟋蟀去。一路上,小子开心极了,看天空问月亮问星星,看汽车问汽车……到了桑林俩人轻手轻脚,鬼鬼魅魅般飘来飘去,找到蟋蟀鸣叫处,突然打开手电筒。小子眼尖,大叫,在这里,在这里。我便用网罩去罩。逃到洞里的,就在另一个出口处放上罩子,对蟋蟀躲进的洞用水壶灌水。很快,蟋蟀筒满了。走出桑林又看到晚稻田。见月色不错,就顺着田埂走,很快就看到了黄蟮。又捉了几条。小子在回家路上,又围绕蟋蟀和黄蟮问这为什么,问那为什么……这是千金难买的好时机呀。我是大讲特讲,讲到大脑抽筋,他的为什么还没完。一路上快乐和学习自然而然地交融着。两年后小子上小一。有次知识竞赛。偏、怪、险题很多。放学回家后,小子给我看了一等奖。我说,你说了什么呀?小子说,有道题目是看图说话,图片是银河,还有牛郎星织女星。张老师刚拿出来,我就认出来了。只有我一个人举手呢,只有我一个人呢……我早忘了去桑林捉蟋蟀的事,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小子眨巴眨巴小眼睛,说,那天你带我去抓蟋蟀的路上,你说的……

相对建立亲子关系,维护亲子关系,不难。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喜爱自己的孩子的,喜欢与孩子交流的。贵在坚持。

三、家庭内亲子关系的最佳形态

家庭四二一的局面下,如何处理与六位大人的关系呢?宝宝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大人们定位。简约地说就是,一人为主严父慈母,尊重四老孝字为先。

(三)一人为主严父慈母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认知能力弱,最好是先立起一个“主亲子关系”,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增强,再由主亲子关系引导拓展其他亲子关系。六位大人都争着成为第一亲子关系人,无疑是增加宝宝的负担。强负担下,宝宝会退化亲子关系能力的。

那么,亲子关系第一人由老辈承担行不行呢?从大样本的研究来看,非常不好!隔代亲的溺爱,知识结构老化,行为能力不足等等,都会让孩子离开老人后走向社会还得增加一次再学习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因为工作原因,由老人养大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事例非常得多。就是这个原因。

亲子关系第一人的最佳人选是母亲。无论从养育还是人际物理空间,母亲条件最好,也最自然。但是,要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宝宝,还需要与父亲建立起亲子关系。母亲与父亲的关系不同,亲子关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严父慈母是比较好的组合形态。

严父慈母不是男尊女卑。父母之间的真爱,和谐的交往方式都会深深地影响宝宝。家庭问题都会影响宝宝将来的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直到世界观。平等,和谐,幸福的父母,一定会有一个公平,正义,勇敢等等优秀品质的宝宝。

严父慈母是亲子关系表达的形式。严,不能冷酷;慈,不能溺爱。为什么要严可能是疑问最大的。这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由权威来组织运转的。与政治意识内容无关。一位在小时候没有建立起权威理念的孩子,等他长大后再灌输权威理念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没有权威理念的人,在这个世界生存是很痛苦的。这与迷信权威,崇拜权术不是一回事。慈,能教会孩子宽容,教会博爱。严父慈母的内容非常多,都明白的,就不展开了。

这里稍带讲一下严母慈父的情况,从数据来看,慈父严母下的女孩子,在她成年后的爱情婚姻问题上出现困惑的几率要比严父慈母的女孩子大。而男孩子则在人际,事业等问题上,进取心比严父慈母的男孩子要弱。至于最后的理论解释还末定论,这里也不讨论了。


(二)尊重老人孝字为先

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很少有老人不爱孙辈的。老人对孙辈的爱中还透露着对子女的爱。非常希望在对孙辈的爱中弥补年轻时因为工作学习而没有给子女足够的爱。所以,老人的爱往往是溺爱,不太有原则。宝宝呢,亲子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与老人们一般是最后完成。相互要弱许多。这种不对称条件下,宝宝的随意行为,往往会得到强化,这些随意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

那么如何解决呢?关键在老人,但是,从宝宝入手。让宝宝有孝敬老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激发老人希望宝宝能过得更好的想法,进而对如何过得好进行思考。老人的人生阅历多,当他们跳出情感影响,就会在理性上选择正确的行为。

有次我父母来我家,夫人陪老人,我下厨。小子的“三玩”(玩火、玩水、玩电)中的玩火上来了。看着燃气灶的火苗小眼珠一个劲地转。我看到就笑迷迷地说,你的小屁股上那块肉痒痒了。小子知道我不会打屁股。可是今天,家里有管我的人,我父母来了。于是,小子跑到我父亲面前,嚷道:爷爷,你的儿子要打我了,你的儿子要打我了,要打我的屁屁。这还了得,要打俺家独苗哇。家父不高兴了。也不管我历史上从来不打小子屁股,也不管小子说的对错。抱起小子,放到他的脖子上,气鼓鼓地走出去了。饭菜快好的时候,爷孙俩回来了,小子口袋里塞满了巧克力。见到我,小子还给我一块,说,这是XX巧克力,很好吃的,很好吃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子孝敬老爸去。吃饭的时候,小子和往常一样爬到我的怀里。我对他说,你挑一块你觉得最好吃的给爷爷。小子夹了块鱼肉晃晃悠悠递过去,我父亲连忙用盘子接了去,脸就像开了朵花似的开心着。饭后我和父亲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父亲说,香儿(我母亲给小子起的乳名)打不得的,香儿打不得的。我知道,那是家父既教育我,也在为他刚才的行为下台阶……打那次以后,在我面前家父就很少有过度宠小子的行为了。

当然,也有比较失败的,那是我岳母。她因为被车撞了,没有能带小子,非常内疚,好像被撞是她的错(老人爱到极致容易认知偏差)。宠小子不可描述。小子喂她一口苹果,就会让她抱着小子,老泪溢出,不停地叫“么儿,么儿”(川语,意思是家里最小最宠爱的男孩子)。夫人也有与岳母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校正效果不好。最后我是让小子中班后,才住岳母家的。那时,小子与我们夫妇的亲子关系已经稳定,与四位老人的孝顺关系已经习惯了。

从朋友研究的结果看,通过孩子的孝行,来定位孩子与老人的关系是一个成功率比较高的方法,也是一个双赢的方法。在操作上,当宝宝能吃副食的时候起,在喂孩子前,我们大人先吃一口,是非常好的方法。推荐。这些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不再展开。

这一部分内容就述说到这里。仅供坛友们参考。下一贴讲解决亲子关系中遇到的危机。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5-31 01:18:05

沙发,淡定,淡定。
这辛苦的让人望而却步啊。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5-31 05:14:15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4-5-31 05:35 编辑

呵呵,老槐哥和夫人的位置错位了,是否变成了慈父严母?

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带到了不到一岁就送到公公婆婆那里养,一直到孩子8岁,中间有时回去看看,孩子跟爷爷奶奶很亲,我来去都无所谓。让我很有失落感,直到孩子9岁才开始自己带,有一年时间没有上班,专门为了和孩子培养感情,花了很多心血,小心翼翼,直到有一次孩子和爸爸一起回国,回来时我到机场去接,她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说到家的感觉真好。我当时的心一下子化了,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的青春期没有出现问题真是个奇迹。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生下孩子六个月时,腰扭了,不能抱孩子,我帮她几天忙,在她家里帮着带孩子,我记得我婆婆说孩子虽然不会说话,干什么事都要跟她说,就时刻不停地跟这孩子说话,跟她玩。日夜在一起也就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以后我去朋友家,孩子对我非常亲,她妈妈有次开车路过我们家跟我说两句话,把她放在车子里儿童座椅上没有抱下车,朋友回到车上要开车走,小家伙不干了,大哭起来,把她妈妈搞得莫名奇妙,后来还是把孩子从儿童座椅上解下来,放在我肩头,孩子好像是吸大烟一样,孩子获得了满足感,才不哭了。 这孩子的父母当时非常忙,可能没有像我一样对她那么耐心。就一个星期时间,也是一个奇迹。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6:12:29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5-31 0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沙发,淡定,淡定。
这辛苦的让人望而却步啊。

你不喜欢那两个字,那就握个手吧,:handshake

辛苦并快乐着,幸福着,自豪着。

这辛苦不也是对我们自我的挑战吗?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看到了父辈,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同事,看到了自然,看到了世界……

不必却步。其实上了船,才能看到理想之帆的劲鼓,彼岸的地平线。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6:20:28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5-31 0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老槐哥和夫人的位置错位了,是否变成了慈父严母?

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带到了不到一岁就送到公公婆婆 ...

谢谢silversky。

还好,没有错位。夫人与岳母在对小子的感情上有内疚感,宠爱之极,有的时候就是溺爱。我也考虑到小子的男性角色还得向我学,所以,还是比较严的。只是极少绷起脸,运用父权。更多的是设计一些经历和故事,让他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领悟。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6:34:31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5-31 0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老槐哥和夫人的位置错位了,是否变成了慈父严母?

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带到了不到一岁就送到公公婆婆 ...

你家宝宝能有这样的成长,你是花费了很多心血的。从文中看,你是一位负责的好妈妈。

我想你是母乳喂养的吧,如果是,这近一年的哺育中你与宝宝已经建立了亲子关系。它会深深烙进宝宝的脑海中。无论以后宝宝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丢失。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你与宝宝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良好的。

因为亲子关系的记忆是存在于潜意识状态下的,宝宝不容易察觉到。但是,它会时不时浮出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状态。在某个时点的时候,当它进入意识状态的时候,恰好与你的形象,行为形成共鸣,就形成了亲子关系提升的契机。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7:20:43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5-31 05: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老槐哥和夫人的位置错位了,是否变成了慈父严母?

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带到了不到一岁就送到公公婆婆 ...

你与朋友宝宝的事呀,可能用亲子关系敏感时点来解释比较合适。这是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波动的,周期性,不是线性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是遵循这个规律的。

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也是符合这个观点的。你关爱宝宝,宝宝不一定对你的关爱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是有的时候,回应强,有的时候回应弱,有的时候还没有。这就形成回应强的时候,容易建立关系互动。这就是敏感期的来由。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一个恶性刺激的关爱,很难激起宝宝积极回应的行为,也许就是消极退缩行为的激发。在一个星期左右,能让朋友宝宝有良好的形象记忆,表明你在护理宝宝的时候,一直用你的爱心关爱着他。在宝宝敏感时点到来的时候,形成共鸣,建立起亲近关系。你的“一直”值得称赞和推荐。至于朋友的忽视与你的关注,是吸引力方向和强度上的差别。

思炎 发表于 2014-6-1 14:33:04

谢谢分享,这个也太科学细致了 :o

我外甥女从一开始就单独睡小床的,可能由于天冷喂奶时她妈妈给她披上一个格子的棉麻毯子,她手里抓着,然后为了不惊醒她,放下睡。。。然后成为了习惯,晚上睡觉没有抱着这个毯子就咿咿呀呀得不肯睡,夏天也是,一定要放在裹着离脖子最近的地方(或许是鼻子能闻到毯子的奶香?)。

无论怎么劝说,讲道理,她都懂事的点头,然后到了睡觉时没用,睡不着,以至于家里洗了毯子后要立即烫干。。。这条毯子其实很漂亮,但为了改变她的习惯,家里特意说很难看,甚至说像是阿拉法特用的。{:soso_e151:}

家里也一年年的裁剪毯子,使它变小。


从上幼儿园就讲给她听,知道难为情,但就是缺了不能入睡,小学也是如此。直到初中(毯子尺寸被裁剪到一块洗脸毛巾大小),她去军训还想带着,家里说,你是学生干部哦,要以身作则,被同学知道了,你好意思嘛?

没带,第一天没睡好,然后太累了,就睡了。 回家后,汇报情况,仍有点是百般纠结,在得到赞许和鼓励后,她也很自豪。。。从此终于告别了那条“毛毯”。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14:32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6: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silversky。

还好,没有错位。夫人与岳母在对小子的感情上有内疚感,宠爱之极,有的时候就是溺爱。 ...

赞这句“让他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领悟”, 老槐哥能否在以后的帖子里展开来讲?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22:20:06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6-2 08:48 编辑

思炎 发表于 2014-6-1 14: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分享,这个也太科学细致了

我外甥女从一开始就单独睡小床的,可能由于天冷喂奶时她妈妈给她披上一 ...
谢谢思炎。

你说的例子太经典了。许多宝宝都有这样的恋物行为。被子角为多,还有枕头角,还有绒性动物玩具等等。那么这种行为后面是什么呢?总体上讲是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是宝宝的感觉,是宝宝的,不是成人的。

这些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得到温暖。宝宝出生后,有一个非常大的刺激,就是寒冷。这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从来没有的感觉。寒冷是不舒服的,也是宝宝无法控制的。寒冷是宝宝出生后受到刺激面最大,时间最强,也是早期最深刻的。它直接进入潜意识活动中的,是宝宝最初不安全的具体认识。那么,温暖呢?遇到温暖,宝宝“重回旧梦”,回到妈妈腹中的旧梦,给宝宝一种安慰,减轻不安全感。这也同样进入宝宝潜意识层面。

潜意识里的东西的运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泛化。类似而不相同的东西,都会被打上相同意义而被宝宝们察觉,进入意识活动。当宝宝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就会寻找减轻不安全感的替代活动,像被角,绒性玩具这些曾经带来,或者正带来安全感的物品就会被宝宝们紧紧拿着。

宝宝出现这样的行为,要及时校正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发展。一般半年左右之后,宝宝都或轻或重的出现类似“歇斯底里”的情绪反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有三类最普遍:

一是原先稳定、深度的亲子关系出现断裂。我与小子就出现过。由于小子与我与夫人关系差别太大,我们觉得不利于小子今后的发展,就开始校正。我逐步减少与小子接触的时间,增加夫人与小子接触的时间。夫人天天都与小子一起玩,一起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应该我可以比较长一些时间离开小子了(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了)。就申请出差。问题就在这时出现了,离家第一天晚上大约十一点多了,我打电话回家。夫人告诉我,小子竟然不睡了,第一次不睡,要等我回家。我当时就觉得出问题了,在电话里对小子说了许多话,小子也依哩哇啦儿语一番。夫人很宠小子的,就陪他熬夜,最终都熬不住,就睡了。早上起来,夫人看到,小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我的拖鞋抱进被窝里。从那以后,只要我出差,不在家,小子就把我的那双拖鞋抱在怀里。后来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从解决夫人与小子的亲子关系入手才最后解决了这个抱拖鞋的问题。这类“恋物宝宝”的物,一般都指向与亲子关系对象紧密联系的用品。是用物来替代亲子关系对象。如我家小子用我的拖鞋来替代我。我朋友家宝宝则是朋友的羊毛背心。

第二,亲子关系有多重对象,宝宝不能稳定的维持亲子关系。这种情况多半与大人们不知道宝宝刚出生后的认知能力是缺乏综合能力的,把成人能力想定成宝宝的能力。出于喜爱,都想与宝宝建立起亲切的关系。结果,宝宝和每一个都有关系,但是,每一个都不能是深刻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差异的,宝宝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抽象,从这些差异中找到共同的东西。因此,差异行为让宝宝无所适从,无力感,不知所措感都会发展成不安全感。进而退缩行为的出现,以希望回到原来的“胎儿状态”。由于这种状态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不解决亲子关系明确问题,这种现象是很难校正。而且,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强化不安全的退缩行为。强制、训斥,暴力等等都会强化这种现象。

第三,亲子关系对象“被攻击”。这是影响最不好的。“被攻击”,打上引号,是指“被攻击”是宝宝认为的。在现实中有可能是真的被攻击,如家庭暴力。也有可能是成人间磨合,如夫妻间拌嘴。由于宝宝不能分辨拌嘴的心理成分,在他们眼中,都是与自己最亲近的那个人被攻击了。这样,宝宝的不安全感也就直接产生了。常言不要在宝宝面前吵架,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宝宝对夫妇吵架判读是随着年龄增长有多种意义的。不过,宝宝亲子关系建立期的吵架是对宝宝负面影响最重的。最严重的,是可以在这个时候就扭曲宝宝的人格成长点。

在校正过程中,潜意识的力量非常强大。不得法会迁延很长时间。随着年龄增大,有些孩子认知能力增强后,不安全感退化而行为退化,直到消失。有些则演变成用其他更隐蔽的行为来替代,比如,吃手指头,咬手指头皮,啃铅笔……有的自闭,不合群,不善于交往……有的崇拜权威,追随强势……有的则做一个乖乖宝,却好事屎尿……

在写这个心得系列的时候,想过孩子们成长中的机遇和问题。感到除了一个健康的生理大脑外,心理层面,没有比亲子关系对孩子影响更大,更长远的了。它就摆在最面前。当我们遇到孩子出现问题,不论与我们大人有没有直接关系,都要从我们与孩子最初的关系入手。这样,才能解除孩子们的心结。更不用说,良好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机遇和精神食粮。

再一次感谢思炎,谢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24:46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07: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与朋友宝宝的事呀,可能用亲子关系敏感时点来解释比较合适。这是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心理活 ...

谢谢您的分析。

这个孩子的性格后来发展得非常外向,可能有遗传,从她母亲身上。

但父母小时候对她的关注相应少反而让这孩子从小捉摸大人的心思,两岁前,我去她家玩,根本不用大人哄她,而是这孩子哄大人,做各种动作惹大人开心。长大后,精灵透頂,情商超级高,比一般小孩更成熟。这种孩子性格的形成我觉得既有先天也有后天的原因。

而有些孩子遇到父母非常忙,不能有足够关注的情况下,大概会影响心智的发展。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27:10

思炎 发表于 2014-6-1 14: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分享,这个也太科学细致了

我外甥女从一开始就单独睡小床的,可能由于天冷喂奶时她妈妈给她披上一 ...

思炎,你讲的故事,外甥女好像在找一种依恋和安全感,在很多小孩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22:41:10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这句“让他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领悟”, 老槐哥能否在以后的帖子里展开来讲?

好的。这个思想是源于美国挫折法理念,但是,是对它的扬弃。毕竟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谢谢silversky。

宋兵丙 发表于 2014-6-1 23:02:51

思炎 发表于 2014-6-1 14: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分享,这个也太科学细致了

我外甥女从一开始就单独睡小床的,可能由于天冷喂奶时她妈妈给她披上一 ...

思炎姐是条格子毯?

小小萧萧 发表于 2014-6-2 23:31:17

谢谢分享,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也许到了而立之年,也想着结婚的事,对这个系列看的津津有味。期待第三部

钱钱 发表于 2014-6-3 08:38:54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您的分析。

这个孩子的性格后来发展得非常外向,可能有遗传,从她母亲身上。


我也挺同意先天遗传这点。

我自认很多地方做得很不够,时常表现得非常没有耐心。但我儿子反馈回来的表现是比我想像得还要能干。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遗传基因作祟。当然,后天也是很重要。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38:00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1 2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思炎。

你说的例子太经典了。许多宝宝都有这样的恋物行为。被子角为多,还有枕头角,还有绒性动物 ...

再一点信息提供,嗅觉很重要。

因为每次洗过毯子,外甥女会闻闻,然后有点小遗憾的表情。
她可能是闻到毯子上的奶香和她自己的味道,觉得有安全感。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39:18

宋兵丙 发表于 2014-6-1 23: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思炎姐是条格子毯?

偶不是条格子毯 {:4_263:}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46:25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6-1 22:27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思炎,你讲的故事,外甥女好像在找一种依恋和安全感,在很多小孩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很有可能,因为从婴儿起,就一个人睡小床,床头有个小灯。
大概3岁起,她会半夜闭着眼又快又准的啪得把灯关掉,继续睡  {:4_280:}

amyxiao 发表于 2014-6-3 14:26:23

本帖最后由 amyxiao 于 2014-6-3 14:27 编辑

看老槐的养孩子经历,不由的佩服和感动。你家小子有你这样的父亲,是上天赐给的福呀。
我家的二丫头母乳喂养到七个月,我才开始白天离开她去工作。期间月嫂和保姆只是帮我打下手,喂养、照顾的事情我都是亲历亲为。所以“小鸭效应”应该形成的不错。现在15个多月了,我不在家,她吃睡都好,丝毫没有想我的表现。但我在家中,则必须粘着我,吃饭、睡觉必须要我,别人不行。她玩的时候,我也要关注着她,如果我在她面前看书,一定会过来捣乱,直至我放下书看着她玩。尤其睡觉,我在家她很难睡着,好像和我在一起她舍不得睡觉似的,搞的我经常在她快睡觉的时候外出散步。

珙桐花 发表于 2014-6-3 15:48:17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偶不是条格子毯

{:4_280:}我小时候是个有动物图案的棉毯,不过女儿好像没恋物现象,晚上只要老妈陪睡.大点自己睡了,放几个毛绒玩具,经常被她蹬到床下去.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8:38:15

钱钱 发表于 2014-6-3 08: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挺同意先天遗传这点。

我自认很多地方做得很不够,时常表现得非常没有耐心。但我儿子反馈回来的表 ...

谢谢钱钱。

遗传,更多的是指神经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可以通过行为的反应强度,速度,灵活度等等行为指标判断的,还包括认知品质中的注意力,记忆力有关。

遗传,与认知过程中的内容没有关系。比如记忆的对象,注意的对象。

能干,与孩子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还有所谓“执行力”等等有关。它们属于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影响的结果。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8:43:31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6-3 19:12 编辑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一点信息提供,嗅觉很重要。

因为每次洗过毯子,外甥女会闻闻,然后有点小遗憾的表情。

哦,这位宝宝的嗅觉弱化那么晚呀。“重温旧梦”又多了一条渠道。

到初中还没有完成嗅觉弱化退,这个宝宝是一个特例。要好好跟踪。我觉得应该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事发生。

谢谢思炎提供的案例。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8:48:45

思炎 发表于 2014-6-3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有可能,因为从婴儿起,就一个人睡小床,床头有个小灯。
大概3岁起,她会半夜闭着眼又快又准的啪得把 ...

我家小子,也是从小分床睡的。比较安稳的,到大学之前,都是一觉到天亮的。

如果从小就有开灯睡觉的习惯,应该有有故事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8:50:58

珙桐花 发表于 2014-6-3 15: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小时候是个有动物图案的棉毯,不过女儿好像没恋物现象,晚上只要老妈陪睡.大点自己睡了,放几个毛 ...

你的宝宝与你的亲子关系一定非常良好!而且,你们家庭成员关系也相当和谐的,有矛盾也处理得相当不错的。。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9:10:47

小小萧萧 发表于 2014-6-2 2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分享,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也许到了而立之年,也想着结婚的事,对这个系列看的津津有味。期待第三部

谢谢小小萧萧。

提一个建议。结婚要宝宝,女同胞最好在29岁之前,之后,头胎出现胎盘老化的几率会增加。当然,保养好的,会大大退后。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9:36:24

amyxiao 发表于 2014-6-3 1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老槐的养孩子经历,不由的佩服和感动。你家小子有你这样的父亲,是上天赐给的福呀。
我家的二丫头母乳喂 ...

谢谢amyxiao。

这是相互的,小子给我的也让我幸福快乐着。讲个事,大家乐一乐。

小子走路早。说话略迟(可能与认字早有关),听力辨别能力很强。一般我回家时,还在楼梯上,他就会闻声而出,在台阶上等我,让我抱回家。

有一次,我转过楼梯口,看到小子了,他却返身回家了,没有像以前一样伸出手来要我抱。我只是好奇了一下,就进了门。

进门后,没有看到小子。夫人前来,我说,累死我了。宝宝呢?刚才还看到他在门口呢。话没有说完,就听到餐桌下一阵乱响,小子推着凳子出来了,推到我的面前。没有出声,举起双手,拍向凳子面,嘴里发出不清晰的“爸——,爸——”。

夫人拿走包,我坐下,想去抱小子。嗯?小子又转身走了。我想今天小子怎么了?异常耶,逆天了。

转眼,小子晃晃悠悠地来了,一手一只我的拖鞋。来到跟前,放下拖鞋,没有起身,就接着去脱我的皮鞋……

小子诶,你让我太感动了!!!

进家门坐在那个凳子上换拖鞋,是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小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我感动得抱起小子,亲个够,亲不够。呵呵。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9:53:56

amyxiao 发表于 2014-6-3 1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老槐的养孩子经历,不由的佩服和感动。你家小子有你这样的父亲,是上天赐给的福呀。
我家的二丫头母乳喂 ...

你家二丫头在你现在的状况,有点幼儿焦虑。宝宝的心理发育有点提前,好的。你分析的“舍不得‘概率非常高。它是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没有关系的。再过一些时间其他心理品质发展上去后,就会好的。你在宝宝应该睡觉时离开家,是很符合宝宝当下思维特点的。

你不在家,不想你,是这个时候宝宝的思维特点。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是直观性思维,也就是看到了,感觉到了,才会回忆起相应的人和事,才会有相应的判断和行为。这是宝宝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发展的第一类思维,没有这个阶段,就没有后面的其他种类思维的出现。直观性思维发育的越好,以后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就越强。

宝宝的心理品质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某一些先发展,某一些后发展,在三岁前特别明显。不用担心的。

amyxiao 发表于 2014-6-4 09:05:10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9: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家二丫头在你现在的状况,有点幼儿焦虑。宝宝的心理发育有点提前,好的。你分析的“舍不得‘概率非常高 ...

谢谢老槐的分析。从你帖子里学到很多的育儿知识,再次衷心的感谢!

钱钱 发表于 2014-6-4 23:24:35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6-3 18: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钱钱。

遗传,更多的是指神经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可以通过行为的反应强度,速度,灵活度等等行为指 ...

嗯嗯,谢谢楼主。不过我是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说话也不严谨。我以为的能干就是通过他的表现,比如良好的记忆能力使他学习比较轻松——这点上,我并没有教过他记忆技巧——这样的结果反推他记忆力天生遗传比较好。所以我觉得他很能干:lol

毕竟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力,一切都无从谈起。

不过我是非常认同你的观点,就是家长把亲子关系处理好了,孩子可以全身心投入创造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反过来,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去照顾家长情绪。那样子的孩子太可怜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育子心得(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