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不赢的CPI
《飞舞的蝴蝶》的简化版
****************************************************************************
在凯恩斯主义造成的通货膨胀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跑不赢CPI的。
凯恩斯主义是政府以工代赈的政策,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过程是政府把纸币强行加入经济流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潜在生产能力在政府的订单下被激活,促进就业。这些纸币中的相当一部分支付了政府的订单以后并不会退出经济循环,生产在完成了政府的订单以后也不会持续保持刺激后的规模。货币增多而生产规模不变甚至下降,自然要引发通胀。
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同时同步涨价的。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得话就会发现,商品涨价的速率、先后、快慢、幅度大小和涨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货币诸如经济循环的过程并不是均匀和瞬时的。每种生产要素的涨价幅度和顺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拥有者得博弈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生产要素所有者垄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博弈能力,也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博弈能力最强的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垄断产品,博弈能力最差的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商品。很显然,每个健康的人人都拥有劳动力,劳动力必然是博弈能力最差的商品(没有之一)。工资(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价格)自然属于所有商品价格中最难上涨的那一部分。
政府开出订单购买产品和劳务,对应的商品必然上涨,但是劳动力则很难上涨——有大批非自愿失业或半失业劳动力存在的条件下,许多人愿意以现有工资水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工资水平自然难以上升。这是物价的第一步上涨。本轮上涨之中,由于竞标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价格水平上涨并不算太大。招投标过程中丰厚的回扣也还没有直接流入经济循环。这时,政府直接订单商品上涨,却甩下了劳动力。这些订单产品往往是工程建材、军事装备,对普通人生活影响并不大。所以,此时看到的是就业增加,生活成本上升不高。这就是对外宣传的所谓“采取果断措施战胜危机”的“回暖”期。
对这些产品需求的增加所造成的影响很快就会传导到垄断企业。垄断企业处于社会经济循环的核心。垄断企业有能力控制市场,所以他们的选择不是扩张产能满足所有需求而是适当扩张产能,同时大幅度涨价,谋求最大利润。垄断产品上涨很多,工资仍然基本不变。人们感觉到几种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上涨,生活水平略有下降,但是还能忍受。这是物价上涨的第二步。许多人已经感觉到危机,但是发展方向早已确定。
在第一轮涨价中获得收益的企业的利润,这时会进行投机。推动主要生产、生活产品的价格上涨。垄断企业控制产能,下游企业扩张产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随着他们的扩张,生产成本必然迅速上涨。相反,他们可以把这些利润用于投机生产与生活资料,选择的目标通常是好囤积、好垄断、生产生活离不开的产品,能囤积土地就囤积土地,能囤积成品油就囤积成品油,能囤积煤炭就囤积煤炭。不能囤积这些产品就囤积粮食,不能囤积粮食就囤积其他农产品(比如绿豆、生姜、大蒜、苹果、蔗糖、玉米、棉花之类),或者囤积各种容易垄断且民众离不开的各种生活用品。他们买进这些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转手倒卖。倒卖的利润必然来自从他们手里购买紧缺商品的人。相比之下,其他人也知道这些物资将上涨,但是却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或者不具备收储条件。后面的生产生活环节的成本必然上升。
产品的涨价并不会到此为止,而是会迅速传到到每一个生产企业。随着原料的上涨,其它所有商品都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涨价或赔钱,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选择。如果不能涨价,部分企业就要赔钱、亏损、倒闭,就会逐渐退出生产。于是残存的企业的博弈能力提高,可以涨价。这时,所有生产生活用品全线上涨。这是物价上涨的第三步。与前两步需求扩大导致的主动涨价不同,这一步的涨价是被动涨价,是被成本推动的涨价。没有订单、博弈能力差企业也不得不涨价。这一步其实是对前两步涨价过程的确认。这些涨价的企业,往往是涨价还赔钱。恰恰是同行赔钱干不下去了,残存的企业才有资格略微涨价。这时的宏观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所谓“过热”之中,于是央行开始收缩信贷。那些没有在前两轮涨价中获得多少好处的企业,面临原材料上涨和信贷紧张的双重挤压。
最后终于轮到劳动力涨价了。由于第三步的涨价是全面而广泛的涨价,所以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原有工资难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甚至维持大打折扣的生活水平都不行。这时,大批职位的原有工资水平如果不提高的话,就无法满足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要。于是,出现用工荒和求职难并存的现象。在职者即使不辞职也往往是心不在焉,在职者为了保持基本生活或者不断私下求职或者偷偷干兼职。
衣食不足也就不要说什么礼义廉耻了,这时逐渐出现全社会道德沦丧的局面。公职人员工资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货币工资,物价上涨必然对他们的生活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处于社会上层金字塔最底端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公职或半公职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统治集团的下层和外延,处于统治集团中最不利的地位,又处于社会中上阶层,于是纷纷转移生活成本。如果原先对向民间吃拿卡还有一丝脸红、心虚或者顾忌的话,现在也就心安理得、肆无忌惮、恬不知耻了。如此便更加重了社会底层的负担。他们的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获得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能力。有没有这类收入,决定了他们是穷的要命,还是肥的流油。
对提高工资的要求,企业也有博弈的资本。随着原料价格上涨幅度猛增,产品销售不畅,利润率的下降,企业也处于背水一战的地位。大不了一拍两散,厂子一关,房产一卖,老板移民加拿大澳洲。那些不愿因移民的老板,还有微薄的利润,只能拿出一部分和员工分担。与员工相比,企业老板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与企业老板相比,工人博弈能力更差。老板不能把所有原料上涨的成本都转嫁给员工,员工也不能把所有生活资料上涨的成本转嫁给老板,最终双方各自承担一部分损失。所以,工资上涨水平必然逊于一般生活资料上涨水平。
至此,所有物价全部上涨,包括劳动力价格。劳动力在所有生产生活资料中是博弈能力最差的一项,一方面是因为劳动者人多势弱,一反面是由于大量失业劳动者的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过是对物价上涨的确认。这种确认的过程,还要经过与企业家进行激烈的博弈,企业家和工人各自承担一部分损失。如果工资水平能与物价同步上涨,工人便不会承担损失,所以工资上涨水平必然低于物价上涨水平。
通胀过程经历“政府订单产品”、“原材料”、“非订单产品”、“劳动力价格”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中,货币追逐过产品,推动物价上涨,后两个环节中生产生活成本上涨,确认前两个环节的涨价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垄断企业,通货膨胀过程会慢得多,但是并不是不发生:随着政府注入货币的增加,和社会生产规模接近极限,即使不存在垄断企业,也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垄断企业的存在不过是把产能扩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物价上涨幅度扩大到最高。不过,如果不存在压缩产能抑制生产的垄断企业,就不需要政府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了。
通货膨胀的过程是激烈的财产再分配的过程,货币不是瞬时均匀进入经济循环,而是逐步通过交易一步步扩散到经济循环。控制核心生产、生活资料的人,在交易中占据上风。优先获得货币的人,可以优先购买商品落袋为安。这两类人都可以获得好处,其他人承担损失。工人博弈能力差,按固定时间获得工资,必然承担损失。
弗里德曼提出的所有人都吃亏的结论是不成立的,或者说他的直升机撒钱模型并不适合说明凯恩斯主义造成的后果。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掩盖社会分配的不平等。
凯恩斯主义最终的结果,必然促成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是凯恩斯主义严重的后遗症。社会资源垄断程度越强,贫富差距越大,多数人博弈能力越弱,工程规模越大,承包商和官僚的利润越丰厚,后遗症越严重。这种后遗症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工人阶层,而是会向社会管理阶层蔓延。社会管理层中的基础管理者,也是按照固定时间获得工资,必然会把生活成本转移给被管理者。于是,社会道德沦丧,管理基础动摇。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分析的是多数普通劳动者,而不是技工。技工永远是工人中的少数,是熟练掌握某一种技术的佼佼者。技工永远是工人之中极少数最熟练掌握劳动技巧的人,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博弈能力。本文的分析适合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却并不适合少数技工。
此外,熟练是相对的。所有人都不会开车的时候,司机就是技工。所有人都会开车的时候,司机就是非技工,只有会开车玩漂移的才是技工。所有人都能很容易掌握漂移的时候,会漂移的驾驶员便又不是技工了。所以,对个人来说提高劳动复杂性可以改善个人收入情况,但是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处于不利的博弈地位,不利的收入情况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老百姓之间比谁跑的快 熟练是相对的。所有人都不会开车的时候,司机就是技工。所有人都会开车的时候,司机就是非技工,只有会开车玩漂移的才是技工。所有人都能很容易掌握漂移的时候,会漂移的驾驶员便又不是技工了。所以,对个人来说提高劳动复杂性可以改善个人收入情况,但是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处于不利的博弈地位,不利的收入情况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
正解! 很好,感觉比初版更精炼、力量更强。忙总被各路人马推到风口的时候,正需要安大出马。 感觉你很多的论证建设性不足,你的基础是定在组织,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维持必须汲取资源的基础上。
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们既然存在社会,既然是种秩序,那么忍受而不是反抗的基调就是必然的。
如果单纯的追究这块的非正义性,意义不太大,感觉没什么操作性。 劳动者作为干电池被盘剥是肯定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