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ndson 发表于 2012-3-9 10:47:55

关于强秦


国富不见得民富,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农产品的产量增高了不见得老百姓得到的粮食增加了。

商鞅变法把贵族的利益集中起来交给国家,这部分利益在六国是集中在贵族手中的。六国的贵族未必对百姓好很多,但是有忌惮。一方面是百姓逃亡,如果对待百姓太严苛了百姓可能逃亡。甲领主管不了乙领主的事,百姓只要出了自己领主的地盘就自由了。一方面百姓也可能反叛自己的领主,尤其是领主在政治上失势的时候。冯谖搞狡兔三窟,也是这方面的考虑。

秦国废除封建贵族的利益,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一个整体。实行编户齐民,百姓很难逃亡——除非像刘邦那样跑到山里。小规模的反抗很快就会被扑灭,所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统治者几乎是没有任何忌惮的。今天看秦国的法律感到细密而严厉,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当年秦国百姓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甚至连消极怠工都不行。

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40万,秦国自己本身也损失了10余万的兵力。大量的伤亡是大量的征服的必然代价。大量的战争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必然导致农产品减产,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秦国百姓能够容忍这样的负担的原因,一方面是国法的严苛,一方面是大量战利品的奖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百姓的损失。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改革,也没有主动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虽然没有对外战争,但是大量的粮食和劳动力被用于各种工程。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秦直道,这些浩大的工程都是在秦始皇夺天下前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经历过六国统一战,秦朝的人口大约只有2000-3000万的话,就会很惊讶当时秦朝百姓的负担。这还不包括几十万戍边的士卒。这些浩大的工程却不能像战争带来战利品,弥补百姓的损失。

法家的逻辑是君王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用暴力严格控制每一个百姓的行为,榨尽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这如同把整个国家组织成一个高压容器,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社会动员能力。用严刑峻法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反抗者死!怠工者死!知情不报者同罪!

在这样的动员能力面前,六国的贵族势力根本没有能力抵抗。但是,原有的矛盾消亡,必然出现新的矛盾。矛盾总是不断产生发展消亡的,矛盾的双方也必然共生共灭。六国贵族不能对抗强秦,那么必然出现新的对抗力量。

百姓处于饥荒的边缘,迟早死于无休止的徭役,稍微一点延误都可能面临死罪,而且随时可能因为意外的横祸被正法,逃亡又无处可逃。除了造反别无出路。出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就不足为奇了。

在法家流行的时代,由于诸侯割据,治下农民彼此分割,部分领主善于使用各种怀柔手腕,加上缺乏知识分子的领导,造反很难形成燎原之势。所以,法家没有考虑农民起义的可能性。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农民起义成了封建王朝最大的直接的威胁。刘邦本人从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能理解“能马上夺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今天有人盲目崇拜强秦,认为只要国强什么都可以不考虑,真是连刘邦这个大老粗的见识都不如。

ccaaatt 发表于 2012-3-9 15:34:03

GDP上去了
民心下去了

风牧雨 发表于 2012-3-9 16:35:56

食利阶层固化,只管自己利益,谁还知道民间有疾苦呢

onlyforus 发表于 2012-3-9 22:09:18

“秦国自己本身也损失了10余万的兵力”,出处何在?

那时候人少地多,法律严格对被统治者是好事

文123 发表于 2012-3-9 22:19:07

一种社会现状,经济科技水平下产生与之配套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不配套就会产生动荡,重新分配利益,这里有贵族的利益也有农民的利益,还有军士等各种阶层的利益。社会重新稳定后社会资源的分配会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或者说是大众的利益最大化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平衡,因为社会动荡的成本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其中到现代社会也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效率的问题,因为这个社会外还有其他与你竞争的社会,社会效率的底下可能会导致社会在外部压力下崩溃。国内现在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在不断变化,社会现状也在不断的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在调整中,虽然有节奏缓慢和不平等的问题,但我不同意通过动荡来大规模调整现阶段利益的分配,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动荡产生的成本或者说动荡的规模无法控制(参考八平方),很可能这个成本大到使这个社会系统崩溃,对我本人来说社会都没了也无重谈起利益。我本人不是什么既得利益者,也没为他们辩护的意思,看着他们也恶心,但我无法把我的后半生放在不可测的风险之中,我更情愿在社会系统之中抢夺其他人的利益或者被抢,最起码是看自己的本事和运气,中国现在还在上升期,蛋糕还在做大,现阶段通过社会动荡方式来抢夺利益的风险和收益比也太高了,不划算。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9 23:29:34

本帖最后由 MRandson 于 2012-3-9 23:31 编辑

onlyforus 发表于 2012-3-9 22:0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秦国自己本身也损失了10余万的兵力”,出处何在?

那时候人少地多,法律严格对被统治者是好事

忘记那本史书上读到的了。不过,史记之中《白起王翦列传》有些内容可供参考: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当时秦赵两国决战长平,均倾全国之力。赵国兵力45万以上,被歼灭45万。当时与赵军对垒的秦国兵力应该不亚于赵国兵力。两者旗鼓相当,秦军是主攻方,甚至应该在兵力上有优势。首先,如果秦军只出动几万人,赵军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出动45万。其次,如果赵军有压倒性优势,廉颇就没有必要采取守势。从秦王发动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看,秦国前后出动的总兵力达到100万以上也有可能。

赵国被坑杀40万,秦国同样伤亡。应侯劝秦王罢兵的理由、武安君拒绝出兵的理由,都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很显然,如果不是自身伤亡惨重,秦王不会在应该扩大战果的时候,主动放赵国一马。

至于你的第二个观点,我只能说有些奴隶喜欢站在奴隶主的角度考虑问题。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0 11:50:57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9 2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忘记那本史书上读到的了。不过,史记之中《白起王翦列传》有些内容可供参考: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 ...

还是那些陈腔滥调啊,就木有新鲜点的了吗?
历史区有个读秦史的帖子,很多问题已经说过了,您发帖前就不能先看下啊。
至少某些硬伤可以完全避免掉啊,比如阿房宫根本就没修,《秦律》里也没有失期皆斩的规定等等等等。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extra=page%3D1
顺便再补充几句,您这完全是拿您臆测中的历史来乱比附啊。
古典军国时期,一般军队和随军民夫的比例最好的情况是一比三,倘若战线过长或者道路不畅等等,这个比例要达到一比五甚至更高。并不是说这四十多万全都是上战场厮杀的士兵,但这些民夫偶尔有时候也被武装起来也难免,但绝不能和训练有素的精锐士兵相比较。双方实际的兵力也就都是十万多而已,那么秦军的伤亡也就是五万,这个和赵国在战场上的死伤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坑杀其实也有泄愤的意思在内。
至于您估计出来的一百万数字就更不可能,《战争动员发展史》中总结,工业化之前的时代,一般动员率不会超过人口的3%,超过这个数字,立马自个的经济体系完蛋掉。
拿破仑时代,法国3800万人口也就动员个六十万左右,英国不到法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陆军也就是二十万而已。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0 19:52:44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0 1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那些陈腔滥调啊,就木有新鲜点的了吗?
历史区有个读秦史的帖子,很多问题已经说过了,您发帖前就不 ...

我不是搞考古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自一些史书。你可以说这些史书都是在造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历史考古无非是一个假设和求证的过程。如何假设,怎么求证,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学家主观意志的影响。同样一件事情,放在两个眼手中就是两种描述。所以,有《中国震撼世界》,也有《内在的敌人》,还有《延安日记》。有人说延安日记是彻头彻尾的伪书,那么其它的书呢?同一件出土的物品,放在不同的人手中就有不同的解释——物品不会说话,是人在替物品说话。所以,新鲜的东西和史记的陈词滥调相比,有多大新意和特殊价值,我是怀疑的。事实上,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亲自考察这些东西。而读别人别人的考古文章,很大程度上也有人云亦云的成分。

不过,即使没有阿房宫,秦国是否还有其他的宏大工程呢?长平之战,秦国没有损失10余万人,在六国统一战之中,秦国是否自身就没有多少损失呢?这些徭役和伤亡是否由秦国(秦朝)的百姓承担呢?考虑到秦国的人口,承担这样大的工程和伤亡,老百姓的负担是否很沉重呢?从这些宏伟的工程来看,从秦国对六国的战绩来看,从老百姓的起义来看,从法家流传至今的作品来看,秦国的社会动员能力都是超强的。这种惊人的动员能力,对应的就是老百姓沉重的负担。这是文章的主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一个社会的内部崩溃,如果没有人民的作用,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不是当时多数人走投无路,起义军不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也可以说秦国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并没有多少负担,或者相对其它国家和朝代负担都很轻,秦朝是有史以来难得的和谐社会,是少数六国贵族把老百姓煽动起来的。只要消灭了少数六国的贵族,就可以秦国就可以始皇、二代到万代。不同的人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如同,资本家眼中的工厂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眼中的工厂的是工人的监狱。有这样历史观的人,往往否认前人的失误在于没有处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此外,你用拿破仑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考虑秦王朝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本身就值得推敲。一个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一个是资本主义初期,两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完全不一样。

onlyforus 发表于 2012-3-10 21:33:58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9 2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忘记那本史书上读到的了。不过,史记之中《白起王翦列传》有些内容可供参考: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 ...

“秦卒死者过半”,即使兵力相当,也死亡20万以上,伤者不算

至于第二条,对于大多数人,难道被六国奴隶主剥削好?真那样哪来那么多移民?怎么可能统一

作为被剥削者,选择血汗工厂好还是国企?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0 23:41:24

本帖最后由 metalxc 于 2012-3-10 23:44 编辑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0 19:52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是搞考古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自一些史书。你可以说这些史书都是在造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汉书·五行志下》“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这些史书都白纸黑字写明,没修成。现代考古发掘直接证明只有个台基而已。
不知道您从哪本史书里看到阿房宫修成了的,给咱科普下?原来这些史书和考古发掘双重保证都是在造谣啊。
您印象中的修了个牛逼的阿房宫,一把火被项羽烧了那是文人的脑补。
咱在那个贴子里还科普过了,汉承秦制,汉初到武帝年间基本沿袭了秦代的各项制度以及律法,在这里面几乎唯一降低了的田赋,其余徭役等照旧。
但请注意,降低了的田赋,好处并没有落在普通民众头上,晁错的《论贵粟疏》把文景之治中黎民百姓的状况说的很清楚,五家之口,去服徭役的就不下两个人,与秦代相比他们还要收大地主的盘剥,有时候要将收成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直接交给地主。所以荀悦才说“豪强之暴,酷於亡秦。”他进一步论述,汉文帝降低的田赋,人民并没有得到太大好处,只增加了豪强地主们的收入。
至于武帝时候变花样玩出了,口赋从三岁开始算,每口增加三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常年征战导致“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最后直接“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
秦代有始皇陵、秦长城、秦直道等等巨大工程,汉代也照样有皇帝及皇后们还有功臣们的的陵寝,规格比始皇陵小点,可数量之多,加起来耗费远超始皇陵,甚至刘邦的长陵是在他称帝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那时候有多凋敝就不用多说了吧。
又说秦长城,历代修筑的长城,汉长城才是最长的,这不依靠徭役,难道是汉代人民义务劳动的成果?
阿房宫是没修,可汉初刘邦时期就修未央宫,武帝时候又有甘泉宫、建章宫、明光宫等。
如此比较下来,汉初和秦代的人民负担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我说你那个暴秦暴秦的调是陈腔滥调。相同的负担为毛秦就挂了,汉就活的好好的,其原因是相当复杂,其实一个暴秦就能概括的。另外我在那个贴子里也科普过了,就刑罚来说,秦代“诛三族”固然残酷,可武帝时候还有“诛五族”那,比起后世的什么凌迟之类的更是小巫见大巫。
至于那个比较,你说是值得推敲的逻辑就更搞笑。已经进入工业化蒸汽时代,3800万的法国才动员起六十万左右,你这刚刚进入铁器时代,动辄就说动员一百万,这不是搞笑是什么。
长期以来,古代军队和民夫的比例都是一比三,甚至到解放战争时期攻打临汾徐向前还讲话,要把一兵三夫,降低到一兵二夫。不知道这个起码的军事常识的话,把民夫也算作军队,就认为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军队能动员一百万以上,要知道当时的秦国人口才五百万,这动员率何等逆天,就是现在也拍马都赶不上。
“有人盲目崇拜强秦”,这话完全适合你,“秦国的社会动员能力都是超强的,这种惊人的动员能力。”居然能认为秦代的动员力能超越时代,超越工业革命的分水岭........................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00:50:01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0 2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汉书·五行志下》“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

我说了,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阿房宫是半截子工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即使没有阿房宫,秦国是否还有其他的宏大工程呢?长平之战,秦国没有损失10余万人,在六国统一战之中,秦国是否自身就没有多少损失呢?这些徭役和伤亡是否由秦国(秦朝)的百姓承担呢?考虑到秦国的人口,承担这样大的工程和伤亡,老百姓的负担是否很沉重呢?从这些宏伟的工程来看,从秦国对六国的战绩来看,从老百姓的起义来看,从法家流传至今的作品来看,秦国的社会动员能力都是超强的。这种惊人的动员能力,对应的就是老百姓沉重的负担。这是文章的主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一个社会的内部崩溃,如果没有人民的作用,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不是当时多数人走投无路,起义军不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也可以说秦国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并没有多少负担,或者相对其它国家和朝代负担都很轻,秦朝是有史以来难得的和谐社会,是少数六国贵族把老百姓煽动起来的。只要消灭了少数六国的贵族,就可以秦国就可以始皇、二代到万代。不同的人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如同,资本家眼中的工厂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眼中的工厂的是工人的监狱。有这样历史观的人,往往否认前人的失误在于没有处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你引用晁错,我也可以引用贾谊。这些政论性文章,究竟谁更可靠?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夸大或缩小,都是可以能的。今天的果粉不是还有国军如何英勇歼灭日寇300万的说法吗?幸好现在还有当年抗日战争的幸存者。

历代的《食货志》是相对而言比较可靠的。但是最早有食货志的是汉书。秦代的食货志不存在的。何况,即使有食货志又如何?不是有人从国民党的财政记录中得到国民党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结论吗?

我还是那句话,这些历史的资料,就看什么人用,怎么用。

工业化社会劳动者高度分工,工业化程度越高,能提供的战士越少,单位战斗单元士兵的战斗力越强。这时战争更依赖物力而不是人力。农耕社会可以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某种意义上说,游牧民族的动员能力更高。因为每个成年男人都同时具有战士和牧民双重身份。

另外,注意你说话的语气。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1 01:44:52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0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了,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阿房宫是半截子工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即使没有阿 ...

俺发现木有干货一般都喜欢循环论证,您把您那个结论重新复制一遍有意思吗?
“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是主席的话,这是毛泽东思想里的,可不是马克思主义里的。
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是陈独秀最先提出,最后主席完善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相抗衡。
历史唯物主义中,再三强调是生产力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学课本上的内容,嘿嘿,您都能搞混。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尽管对待人民及其残酷,但他发展了生产力,仍然是进步的。资本主义初期原始积累是极其残酷的,不管是国内的人民们还是国外的殖民地的人民都受到极度剥削压榨,但他依然是进步的。
任何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主席的话是转述列宁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是马克思主义里的。放到秦代就是,秦国这个坚固战争机器堡垒也是从他内部瓦解的,从他的组织结构,从他的统治集团这个内部开始瓦解的,还真就和六国人民关系不太大。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09:30:45

如果你继续用这种口气说话的话,就从这里出去单另发帖吧。既然你这么有水平,就自己单另写去吧。

比如说秦国工程浩大,你用汉代陵墓作比较。但是你并没有对比双方的工程总量、施工时间和人口总数。

你说秦代法律不严酷,但是你并没有对比立法精神、可触犯性、法律覆盖范围和处罚力度。你只说了两者有类似的条文。

生产力是决定力量,是指社会制度变革时期还有两个不同社会阶段国家冲撞时期时期。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你回避秦代动员能力与百姓负担之间的关系,没有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参加起义军。回避人民群众在改朝换代之中的作用。

不能忽左忽右了 发表于 2012-3-11 09:45:40

同意M大的论点,没有强力的压迫,两个人大泽起事,就不可能后面风起云涌。

大河奔流 发表于 2012-3-11 09:57:58

大家消消火,有违茶馆的原则。

有碰撞是好事,可别激情四射啊{:soso_e129:}

profer 发表于 2012-3-11 10:22:38

我靠, 那个迷途本狼又来了,  真有本事的话自成一派, 自己去撑起一个论坛,  丰言西西河又没封你账号, 不要天天追在别人后面咬.

别人四处躲你都躲不开, 你可够难缠的

hans 发表于 2012-3-11 11:55:16

本帖最后由 hans 于 2012-3-28 10:56 编辑

en

文123 发表于 2012-3-11 13:34:50

profer 发表于 2012-3-11 1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靠, 那个迷途本狼又来了,  真有本事的话自成一派, 自己去撑起一个论坛,  丰言西西河又没封你账号, 不要天 ...

和谐,和谐,大家的火气都别那么大,都第几个论坛了,怎么还这样啊,茶馆这种地方怎么讲也还有个畅所欲言是不,大家都淡定点吧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3-11 14:32:35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0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了,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阿房宫是半截子工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即使没有阿 ...

我觉得你在论述之外还是要加上实证的,否则就是空对空。
比如秦汉的人口,开发区域、工具(秦是完善的青铜体系,汉代应该是铁器了)的对比,这是生产力的基础。刘彻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和作战开支有多少?汉朝是怎么撑下来的?这不是简单的张弛问题。汉朝开国,萧相国能混成“功人”可不是靠空谈。

大兴土木是书生的说法--搞财政的要看投入产出、要看投资来源和收益分配。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其实是典型的短债长投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放在古代就是民不聊生。但这还只是理论--真的做可行性分析是要input的。

另,发帖最好不要刷屏--就算字字珠玑,弄得茶馆里满屏都是阁下的帖子也没什么意思。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14:34:12

本帖最后由 MRandson 于 2012-3-11 14:35 编辑

文123 发表于 2012-3-11 13:3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和谐,和谐,大家的火气都别那么大,都第几个论坛了,怎么还这样啊,茶馆这种地方怎么讲也还有个畅所欲言 ...

畅所欲言也要懂得基本的规矩。言不投机,完全可以自己开帖。摆事实,讲道理,用不着说“陈词滥调”、“没有干货”之类。如果他在别人的帖子这么干,我早就动用管理权了。维护一个良好的交流气氛,也是版主的职责之一。否则少数人的畅所欲言,就是多数人的沉默。

yilinren 发表于 2012-3-11 14:35:03

我就打个酱油,各位大大继续啊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3-11 14:42:41

有一个问题,七国争雄的局面和秦国一统的局面对比,哪种状态需要维持的军力更多,军费开支更高?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3-11 14:53:35

国富不见得民富,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农产品的产量增高了不见得老百姓得到的粮食增加了。
[这个没人不同意吧,这帖子发端在哪里?]

今天有人盲目崇拜强秦,认为只要国强什么都可以不考虑,真是连刘邦这个大老粗的见识都不如。
[这个结尾的国强又是指什么?跟前面的国富、民富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国富=国强?]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15:33:18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3-11 14: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富不见得民富,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农产品的产量增高了不见得老百姓得到的粮食增加了。
[这个没人不同意 ...

秦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太少。谈秦代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空对空。不过有些东西现在还在,所以不至于完全言之无物。

秦代工程,比如秦长城,比如秦直道,对全社会都是很有用的。有些工程,比如秦始皇陵,比如阿房宫,就谈不上对大众有什么用处了。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宏大的工程基本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的。当然,有人对阿房宫有异议,认为是半截子工程。我们把阿房宫放一边,那么其它的工程量是不是依然浩大呢?对一个刚刚经历过六国统一战的国家来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惊人的工程,本身就是奇迹。

刘邦说萧何是“功人”,这点是无须质疑的。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很难支撑下去。萧何能做到这么有力的支持,在于他手里有秦国的律令图书。某种意义上说,萧何利用了秦国成熟的动员能力。

从秦军的战绩来看,从这些宏大的工程来看,从萧何的作用来看,说秦国有惊人的动员能力,应该是不为过的。秦有惊人的动员能力,却缺少制衡的力量。法家追求君王的绝对权威。只有油门,没有刹车。所以,透支了国力,导致民不聊生。

如果你坚持要求数据,那么我们只能不谈秦国了。

关于军费问题,首先要看秦朝军制和战国七雄时代军制的比较。其次要看军事冲突的频繁程度和剧烈程度。再次,还要看军费支付方式。讲一统高或者争雄高,都是不好说的。

这是搬家帖,既然是搬家自然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搬完。所以产生刷屏的效果。

这是当年的一个评论的回复,单另整理成帖。原先对方的评论,在我的博客里有,你可以自己去找。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3-11 16:19:24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15: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秦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太少。谈秦代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空对空。不过有些东西现在还在,所以不至于完全言之 ...

秦代数据不足,那大家立论总是有欠缺的。比如秦灭六国后,原来六国的财富是怎么处置的,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状况如何?秦一统之后,所能支配的资源大了多少?这些资源是否可以支持相关的建设?
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秦在意识形态上有欠缺--只有敲扑而没有摇头丸。这样民怨(包含项羽张亮这些遗老遗少)没有任何缓冲,爆发起来当然是天下皆反。秦的法度,适合扩张,不适合守成,后来的统治者都是明白的。
反过来,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设郡县、修直道筑长城挖灵渠这些,没有法家的绝对强权,能否推行?
说到修秦始皇陵,比起埃及人修金字塔对国家的影响来实在是小巫,何况,多少人现在盼着盗这个墓啊!{:4_238:}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好东西,或许很多史书都要改写。
作为后人看历史,和当事人显然会有差异--始皇帝对后世的影响称得上千古一帝,这是史实。假设有人穿越回去按照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操作,结果会如何?历史没有如果,大家讨论而已,学术要认真,但别太当真{:3_51:}

李寒秋 发表于 2012-3-12 02:36:36

也无法解释三国时期,蜀国的民众相对负担比较轻,暴乱和农民起义是三个国家里最少的,而魏国是最多的。

=============================================
应该是蜀国民众相对负担较重吧?

见月 发表于 2012-3-15 16:34:14

MRandson 发表于 2012-3-11 14: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畅所欲言也要懂得基本的规矩。言不投机,完全可以自己开帖。摆事实,讲道理,用不着说“陈词滥调”、“ ...

说的是,观点不同可以。人身攻击就不要了。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3-27 20:03:37

metalxc 发表于 2012-3-10 2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汉书·五行志下》“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

朋友如果看到我的回帖请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秦朝灭亡了,而汉没有灭亡?”。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想知道你心中的一个答案,不需要太复杂,来个一句话总结就可以了。如果一句话总结不了那就算了。

乐哉 发表于 2012-3-27 20:39:51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3-27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朋友如果看到我的回帖请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秦朝灭亡了,而汉没有灭亡?”。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想 ...

接他的回答,秦之所以亡,是因为统治集团自秦始皇之后就开始不行了。秦与汉两朝都有起义,汉最终也灭亡了。汉活得长,是因为统治阶级水平高。
以上结论未必不合理。当然还可归结为:精英流动出现了问题,以及客观原因等。总之,屁民死活,跟王朝更替,两者因果关系不成立,或关联性不大。如果你看忙总的贴子,想必这也是忙总的心得。至于史书上讲暴秦而亡。贾才子之类的不施仁政之类,以及后世某些史家的小结更多的是春秋笔法。

二牛 发表于 2012-3-28 21:58:16

秦朝二世而亡,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还包含有文化命题以及社会架构命题。
为什么秦国能够兴盛,秦朝灭亡却如此之快。
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有点象共军打国军,进展之速连秦国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就要到处去扑灭六国残余实力,二世继位以后,残余势力的反扑更加厉害,甚至最后那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军绝大部分都是由六国贵族所掌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