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伟大也不光荣,只有残酷和求生——评《Das Boot / 从海底出击》
《从海底出击(Das Boot)》是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的作品。讲述二战期间一条德国潜艇U-96号,从法国出航,袭击英国船队,偷渡直布罗陀海峡,九死一生,返回基地,最终被击沉在基地的故事。
首先声明,我看的是209分钟版。
看完电影,第一印象,这条潜艇运气好得出奇。先后两次遭遇驱逐舰围剿,先后遭到三十枚以上的深水炸弹的攻击。在直布罗陀,被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被驱逐舰猛烈炮击,鱼雷管进水,蓄电池破裂,艇内充满毒气。沉入破坏深度以下,坐沉海底,居然还能浮上来,开回基地。
在真实的战争中,随便哪一项,都能要了潜艇的命。这不是真实的战争,这是导演手下留情。
导演让潜艇饱受磨难,最后在基地挂了。九九八十一难,死在八十一难上。让观众和艇员一起经历所有的磨难,然后才结束潜艇的生命。
对海难的船员来说,望见海滩以后溺水而死,是双倍的凄惨。对潜艇兵来说,能死在水面上,是极大的幸运。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要和铁棺材一起坐沉海底。四万潜艇兵,三万阵亡,其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命运。
如果大家觉得电影中战争残酷,那么真实的战争比电影残酷百倍。
潜艇的船舱好像春运的车厢,拥挤、肮脏、闷热、汗臭刺鼻。难怪潜艇兵盼望早点把鱼雷打光,早点回港。打光鱼雷就需要遇到英国船队,遇到船队才有商船,它们是潜艇的目标。当然船队中也有护航的驱逐舰,他们是潜艇的天敌。
驱逐舰是猫,潜艇是老鼠。水面上,驱逐舰比潜艇快,火力比潜艇猛。水下更是如此。对于驱逐舰的深弹,潜艇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只能拼命深潜,希望驱逐舰找不到自己,外加祈祷上帝保佑。
潜艇发射鱼雷,看秒表,听到鱼雷爆炸的声音,然后是商船龙骨断裂的声音。这就意味着“老鼠”得手了,也意味着“猫”来了。“猫”不会轻易放过“老鼠”。后面的几个小时里,“猫”会用声纳反复犁遍嫌疑海域的每一寸角落,寻找那只做坏事的“老鼠”。稍微得到“老鼠”的一点蛛丝马迹,“猫”就会投下一连串的深弹。深弹不必直接命中潜艇,只要在一定范围内爆炸,水压和冲击波,就能粉碎潜艇。由于水几乎不可压缩,是很好的传导冲击波的介质,所以深弹在水下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水面。
对潜艇兵来说,后面的几个小时,随时都可能挂掉,是最难熬的时候。先是越来越近的螺旋桨声音,然后是“嘀嗒”、“嘀嗒”的声纳声,接着是深弹落水的“噗噜”、“噗噜”的水声,最后是深弹爆炸的轰鸣。不知道哪一颗深弹就要了潜艇的命。一条驱逐舰开过去了,马上还有另一条。一会突然安静下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走远了,还是在水面上守株待兔——关闭发动机停在嫌疑海域,静静地耐心守候,等待潜艇氧气耗尽,自动上浮。死亡不可怕,等待死亡最可怕。连续这样反复折磨,谁也受不了。在电影中,久经沙场的轮机长几乎崩溃。
德国潜艇的主要目标是没有武装的商船。商船是潜艇的猎物,潜艇是驱逐舰的猎物。发射鱼雷攻击商船,代价是挨深弹,每个潜艇兵都清楚。商船被击沉,海员或溺水或烧死,潜艇兵不会援救。潜艇也一样,潜艇兵或溺水或窒息,驱逐舰也不能救助他们。一报还一报,现世报,公平合理。
潜艇一旦坐沉海底,基本没有靠自己能力浮上来的机会。库尔斯克号坐沉150米,在和平年代都没有浮上来。老式潜艇坐沉280米,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能浮上来?
一条潜艇出航了,谁也不知道在哪里。按时回来了,就是回来了。没回来,就是被消灭了。他们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能说他们在大洋深处长眠了。
卷入战争的战士,不是杀人就是被杀,残酷的战争中他们努力做的就是求生。如果驱逐舰不猎杀潜艇,潜艇也会偷袭驱逐舰。这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
导演不能展示真实的战争——如果那样的话,潜艇很快就挂了,没戏可演了。
至于几十号人挤在春运车厢一样的船舱里,两个人共用一个床铺,几十号人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多月不洗澡,浑身油泥,爬满虱子,晕船的呕吐物没有地方处理,二十四小时听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十五天不见太阳,经常连续若干天不能上甲板呼吸新鲜空气,吃长满青霉的面包,没有刮毛的猪肉,等等等等恶劣的生活环境,和随时长眠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战争中,命如草芥的不仅是潜艇兵。德国步兵在东线被活活冻死,飞行员和飞机一起化为烈焰,坦克兵死在钢铁的坟墓里。
当元首鼓励德国人为了祖国去光荣、自豪、义无反顾地献身的时候,多数德国人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轮机长想念自己生病的妻子,娃娃兵想念自己的法国女朋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人都是有感情的。潜艇兵都渴望结束战争。他们是否后悔自己当年选择了元首呢?
对于德国和被侵略国家的痛苦,每个德国人都是有责任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元首,选择了战争。
亚洲也是一样。
当日本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冲撞美国军舰的时候,当日本士兵被美国人的喷火器烧成焦炭的时候,当他们在暗堡中疯狂射击突然被美国的推土机活埋的时候,当他们被美军坦克碾碎的时候,是否想念自己的父母妻儿?是否后悔自己当年狗血沸腾地支持战争,去建设什么“大东亚共荣圈”?
当美军对日本平民使用燃烧弹和原子弹的时候,他们是否想到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平民呢?他们还记得南京吗?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应当接受的报应吗?当被俘的关东军被苏军送到西伯利亚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自己当年怎么对待中国战俘?
战争并不伟大,也不浪漫。
有一个纪录片名为《意志的胜利》,记述的是1934年纳粹党纽伦堡大会。从时间看,《从海底出击》讲述的是7、8年以后的事情。1934年所有的德国人都热血沸腾,要在元首的领导下,要为祖国献身,建立一个千年的民族帝国,享受幸福生活。元首说德国人热爱和平,但是决不软弱。
德国人确实热爱和平,也豪不软弱。他们和平地吞并了奥地利、捷克,他们“反击”波兰的挑衅,“反击”苏联的军事压力。当他们能和平地吞并其他国家的时候,他们就和平。当和平的方式不能达到侵略的目的的时候,他们就毫不软弱。
德国人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元首,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元首,是他们自己消灭了不同的声音,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战争。没有他们,元首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纳粹运动不可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是纳粹运动的燃料,这场运动最终化为熊熊战火,烧遍了欧洲。他们也为民族主义的疯狂扩张贡献自己的血肉和生命。
到1942年,每一个曾经在1934年为元首狂热的人,都要经历战争的磨难。每一个怀疑元首的人,都被早关进了集中营,在强制苦役或者已经被处决。经历战争磨难的德国人,终于知道什么是元首宣扬的伟大而光荣的战争。然而,此时已经悔之晚矣。整个日尔曼民族被绑在元首驾驶的疯狂的战车上,向悬崖狂奔。作为个人,只能努力的活下去,活一天是一天。
人们都是健忘的。和平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这就如同人在健康的时候,不懂得爱惜身体一样。这就需要有这样的影片不断提醒人们:当有人宣扬“为了民族的利益,拓展生存空间”的时候,且慢欢呼。须知,每一个欢呼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痛的代价。 本帖最后由 令科 于 2012-6-3 08:39 编辑
个人感觉这篇文章的结论有些问题。
“人们都是健忘的。和平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这就如同人在健康的时候,不懂得爱惜身体一样。这就需要有这样的影片不断提醒人们:当有人宣扬“为了民族的利益,拓展生存空间”的时候,且慢欢呼。须知,每一个欢呼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痛的代价”。
我看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战争是残酷的,即便对于胜利方而言,因此请再读一次孙子兵法第一、第二句。
我们不能因为战争的残酷与代价,就否定战争胜利的结果。战争的残酷程度,取决于你和对手的实力差距,对于侵略方与被侵略方都是一样的,不会由于你是被侵略方而不残酷。
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结果两者和道德都没有关系。
宣传战争残酷论进而否定战争,在我看来,是弱智的、孱弱的、衰老的文化,雌性的文化,是小农文化,是投降派的文化。
其实每一个在现在世界上生存的民族,都有过拓展生存空间的历程,都在此过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最终都获得了胜利。那么他们是否要对那些胜利且慢欢呼?是否应该为了光荣的和平一直蜗居在最初的蒙古高原的某个狭小的地带?是否应该继续呆在非洲?
拓展生存空间不见得成功,但是不拓展生存空间一定不会成功。
你可以呆在原地和平发展,但请祈祷:别的民族也乖乖地呆在他们的旮旯里。否则,某一天当你碰到对方的侵略的时候,不要后悔和哭泣。
另外,为什么老欧洲现在正在玩完?看她这类电影所宣传的文化就知道了。从某种角度说,老欧洲文化正在和1840年时中华老大帝国的文化趋同,她正在变成她过去所嘲笑的对象。
我们有两个选择,跟随一个正在衰老的老人滑向衰老,还是迎着朝阳寻找新的地平线?
伟大和光荣,只属于胜利者一方的统帅
残酷和求生,却属于对战双方的每一个士兵
向各位推荐德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 本帖最后由 令科 于 2012-6-3 22:35 编辑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6-3 12: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伟大和光荣,只属于胜利者一方的统帅
残酷和求生,却属于对战双方的每一个士兵
反对。
伟大和光荣,属于胜利方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胜利方统帅。
孤家寡人打不赢一场战争。
你能说白种人在美洲大陆的殖民拓展胜利以及随后而来的利益瓜分,不属于所有当时跑到美洲的白人?那怎么说美国之梦?
你能说解放战争的伟大和光荣,只属于毛泽东一人?随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利益被谁获得?
德国人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难道仅仅是因为理性到冷酷的德国人全部被奥地利人希特勒一个人催眠,仅仅是为了希特勒一个人的伟大和光荣?而不是因为希特勒的作为体现了当时德国民族的根本利益追求? 呵呵,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或被选择“胜利的荣光”;
一个庞大的主动式的战争动员很难是几个狂人的意志,一般是上上下下的利益驱动,不过失败是一个孤儿,所有的罪责必须由少数人承担。 wuneng2001 发表于 2012-6-3 22:52
呵呵,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或被选择“胜利的荣光”;
一个庞大的主动式的战争动员很难是几个狂人的意志,一般 ...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能说所有的黑锅都让领袖人物扛了。 半块钱 发表于 2012-6-4 0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能说所有的黑锅都让领袖人物扛了。
我觉得这里有个两难选择,为了减少己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承受巨大的痛苦,将战争在对方国家内进行是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是否为了道德而让己方普通民众承担更多的痛苦? 最大的感觉就是拍的真实,里面演员的胡子仔细看的话都在不断地变化。
至于说正义、残酷、战争、和平这种东西,拥有足够的实力才有选择权,小清新们是不会明白的。
对于目前的中华来说,顶多是你要战,我便战的水平而已。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战争并不能决定谁对谁错,战争只能决定谁活下来 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的指责别人不高尚——忙总语录。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Albert Einstein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会用石头和棍棒。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本帖最后由 那一剑的风情 于 2012-6-4 19:35 编辑
扯了太多的人性了.
其实还是一战的大三角债没处理好, 还有英国战后的经济政策搞差了了.
二战后, 东西德国被苏联和美国收拾的很利索, 啥人性啊, 能吃饱, 关键是要能吃饱. 扯人性啥的不靠谱,那个成功的帝国是人性出来的? 这片子拍得确实好。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咬牙看下来了,看到最终他们晃晃悠悠回到基地又被飞机炸得尸体横飞的惨状。真是无语。 南国忆 发表于 2012-6-5 0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还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没有人能看透,除了上帝。
我们总是不断重复同样的悲剧,明明清楚,却无法 ...
太消极了,太悲观了。
博弈是双方的,必然有一方是喜剧,所以不要当悲剧人。
从历史上看,整体而言,中国总是不断重复喜剧,我们的对手们总是不断重复同样的悲剧,不管他们清不清楚,却无法 ... 武当七瞎 发表于 2012-6-4 17: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的指责别人不高尚——忙总语录。
好奇一下,请问下面一句是否OK:
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卑鄙。 本帖最后由 令科 于 2012-6-5 14:30 编辑
问题:下面诗的作者是谁?
《想想吧!》
当你母亲已老迈年高,
而你也年岁不小;
当昔日之轻而易举,
今朝成了重挑;
当她忠诚而亲切的双眼,
已不再与昔日一般看待人生;
当她的双脚已软弱无力,
不能再带动她那身躯——
伸出你的双手将她扶住,
兴高采烈地将她陪伴,
那悲痛的时刻终会来临;
当你伴着她走完她的最后旅程,
回答她吧,假如她向你发问;
再回答她吧,假如她再次问你!
再次回答她吧,
假如她再次问你;
切不可大发雷霆,
而是轻声轻气!
她若听不明白,
高兴地给她解释;
悲痛的时刻终将来临,
当她再不能启口!
本帖最后由 rafanadal 于 2012-6-6 09:55 编辑
战争是人类的最激烈生存竞争,战争的发生自有其理由,扯人性、靠善良的愿望是避免不了的。既然选择战争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必然面临诸般残酷,只要明白一点,战争对于失败者是地狱,所以还是用某水果引用的古人语(巴比伦?)-战争不决定谁对谁错,只决定谁留下来。当美军以电子游戏的方式杀人时并不觉得战争有多可怕,哪怕是在越南美国大兵喊我要回家也没什么大用,真正让美帝收敛的是军费账单而不是阵亡名单。
避免战争只有一个现实的方法--大家都觉得战争得不到好处。否则”战胜“的收益总会诱使人开战的。
rafanadal 发表于 2012-6-6 09: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战争是人类的最激烈生存竞争,战争的发生自有其理由,扯人性、靠善良的愿望是避免不了的。既然选择战争这种 ...
War does not determine who is right, only who is left. 这是罗素说的。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某个军坛,某位大佬一方面说道,国家启动的是一场核战水平的应急等级;另外一方面,他又说,部队数量不够,还要加大投入。我好奇的问了问,如果再增加,不就是冲着两场核战水平的应急等级去了?他没有回答我,只是和谐了我的贴(或许是其他有权限的人做的)。
位居庙堂的人,所掌握的只是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如果有的话),来自大众。如果被引导到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状态,那我们就祈祷最后时刻的到来,晚点,再晚点。我赞同安生的观点,自己选的,也要自己承担后果。硬币从来都是两面。 上面诗的作者是希特勒。 战争如此残酷是件好事, 否则我们会疯狂地爱上它 ---R.Lee
中国多年没进行战争, 损害的不仅仅是军队的实战能力 太祖死得早,所以法西斯都能出来晃了。 我们国土沦丧就是因为不会战争了—— 八旗子弟没了战争意志,玩鸟坐轿子去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练习、掌握,否则亡国灭种的危险,仍殷鉴不远
页:
[1]